首 页 | 新 闻 | 镇 街 | 部 门 | 专 题 | 生 活 | 酒 店 | 求 助 | 小编行 | 听新闻 | 潼城故事 | 图 片 | 视 频 新闻热线:023-44576280    网站信息举报电话:023-44592777
当前位置:综 合 > 正文
罗光友:40年前那次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
2018-06-20 17:04    来源:潼南网

    罗光友虽年逾古稀,但仍然精神矍铄、红光满面。

    偶尔翻出大学毕业纪念册,小孙女都会凑过来听爷爷讲“那过去的事”。

    

    高中毕业后,罗光友回到农村一面担任代课教师,一面参加生产劳动,但对学习的热爱始终没有消减一分。回顾自己走过的大半生,他感谢党和祖国,感谢时代,感谢改革开放好政策。

    “这些瓜果蔬菜都是我们自己种的,一点儿农药也没有用,全靠自然生长,吃着放心舒心。”6月1日,在潼南中学教师新村一栋住宿楼楼顶,70岁的罗光友老人正在享受着他的退休生活,摆弄着自家菜园子,怡然自乐。

    谁能想到,眼前这位慈眉善目、正颐养天年的古稀老人,前半生经历坎坷,尝尽世事变迁的酸苦。

    40年前,新中国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苏醒过来,改革开放开始起步。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罗光友亲身经历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并以此为契机,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路。

       手不离书 高考成就求学路

    高67级的罗光友,本该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后参加高考,接受祖国挑选。但直到10年后的1977年,本已希望渺茫的这代人,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恢复高考机遇,实现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梦想。

    农村出身的罗光友,出身贫寒,幼年命运多舛。但凭借自己勤奋努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升上了潼南中学就读高中。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各地爆发,教室关门,学校停课,学生们则走上街头,加入‘轰轰烈烈’的运动当中。”罗光友回忆,眼看高中二年级的学习就要划上圆满句号,却遇上文化大革命,浮躁、激进的青年学子们丢掉课本,离开校园,开始在本不属于他们的舞台成为“主角”。

    此后的学习便名存实亡。直到两年之后的1969年,罗光友和同学们才真正毕业告别校园,成为知青中的一员,回到了农村老家参加劳动。

    在那个年代,一个村,乃至一个乡,能有一个拥有高中学历的年轻人,也比较少见。在村社的推荐下,罗光友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能够终日与书为伴,能继续享受学习的快乐,让他成为别的同学羡慕对象。

    “我始终愿意相信,知识能让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进步,也会对个人前途产生重要影响。”抱着如此坚定的信念,罗光友闲暇时始终书不离手,这源于他的梦想,更出于自身对学习那纯粹而执着的热爱。

    1977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那年的中国,没有冬天,因为570万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驱散了寒冬。关闭十年的考场重新敞开大门,570万考生的命运崭新出发。

    从学校订阅的报纸获悉后,感觉“希望终于出现了”。站在乡村讲台上的罗光友,克服重重困难,一边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一边抽时间复习功课。“纵然只有一线希望,我也必须全力以赴。”罗光友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次年3月,时年29岁的罗光友,成为了27万名幸运者中的一员,得以升入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前身)中文系学习。

    机遇总是愿意垂青有准备的人,此话放在任何时代都不假。

      知恩满足 穷尽所学育英才

    坐在罗光友老人的家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儿子与儿媳考虑到父母年岁已高,虽身体尚可,但像许多老人想法一样,儿孙绕膝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夙愿。

    去年愿望成为现实,一家三代住在了一起,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上学时间,他们就把照顾和辅导孙女作为头等大事;放假了,锻炼一下身体,侍弄一下楼顶花园的菜地,采摘一盘新鲜蔬菜,与家人共进晚餐,成了他们点滴幸福的一个缩影。

    “每天看到孙女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上学,让我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从教的40多个春秋。”罗光友介绍,考虑到家人的缘故,毕业时,他放弃了更高起点和更好选择,回到了母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敢当人梯,帮助更多年轻人实现他们的梦想。

    工作期间,罗光友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曾担任过四届初中、十三届高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其中有4名同学先后考上了北京著名高校,很多人成为了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作为一名在校入党的中共党员,罗光友组织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尤为突出。他充分发扬奉献精神,在校工会委员、校党支部委员、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岗位上,都作出了模范带头作用,赢得学校领导、同事和家长的高度赞誉。

    今年3月,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77级的同学们,在时隔40年后,从祖国的天南海北乃至海外重返校园,共叙师生、同学情谊。这批人中,有官至副省级的高级领导干部,有留学海外后留校任教的著名教授,有在科研领域作出贡献的知名专家,有深耕教坛培育一代代国家栋梁的教育人,都曾在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40年里书写了华丽篇章,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自己这走过的大半辈子,我要感恩这个时代,感恩我们英明的党和伟大的祖国,成就了我们这代人的今天幸福生活。”罗光友说。

    “多学别人的长处,永葆进取之心;牢记别人的好处,永存感恩之心;多帮别人的难处,永葆善良之心。”在2018年高考刚刚结束之际,作为祖父、曾祖父辈的罗光友寄语广大高三学子,要时刻胸怀祖国、心系天下,始终饱含一颗感恩之心、赤忱之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短评

    高考40年——知识改变命运

    2018年6月7日—8日,全国975万考生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考场。

    弹指一挥间,恢复高考,一晃就是40年。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恢复高考改变了个体及国家的命运。有了高考,农村的青年们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田里伸直了腰,依稀看到远方模糊的亮丽人生风景;一个个有志青年重新聚集在简陋的校舍里,饥渴地汲取新知识;当国家能够给每一位想读书的人提供一张破旧但踏实的课桌时,个体的人生和国家的命运因高考而改变了。

    高考的改变,体现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机会平等”上。高考特别是为底层民众开辟了一条社会流动的通道,激发并引导青年人奋发向上,成为底层改变个人命运的康庄大道。由此,底层青年人改变了人生的航向,走向未知的世界,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高考的改变,体现在对知识的认知上。学海,是完成生命跋涉的必由路径。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惟有不断汲取知识,才可能走出蒙昧状态、接近各自理想。恢复高考后,知识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尊重,而有知识的人,愿意学知识的人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高考的改变,体现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变化。高考,对于个人而言,这意味着一个个向上的台阶,小我目标的完善与实现;对于单位和国家而言,这也是遴选人才,保持社会发展生机活力与创造力的关键。高考40年,为国家提供了无数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无数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提高了全民族的整体文化水平和素质。

    到如今,高考走过了风雨40年,知识,改变了无数个人及家庭的命运,选拔了数不清的国之栋梁,同时,高考也面临着改变。必须看到,高考改革仍在路上,教育公平、区域不平衡、教育质量、教育行政化、招生腐败、学生毕业即失业等一系列问题,亟待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加以破解。大学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量变之后,也迫切需要一个质的飞跃。

    高考制度,是放飞个人梦想、成就人生价值的最佳平台。正如同40年前一样,高考不仅意味着考生个人与家庭命运的改变,也为一个国家未来命运的改变进行了人才的奠基。(全媒体记者 杨红艳 陈靖)

    【责任编辑 杨潇】

相关新闻:
新春灯饰扮靓潼城
潼南竟然有这么多公园, ...
荷花
崇龛玫瑰花
喜迎瑞雪 潼城小伙伴玩嗨...
银装素裹下的潼城
另类合影
勤劳的双手
传说中有这么多地方 被称...
潼南美女时尚街拍 速度围...
帅气尹正撩小黄鸭 时尚写...
女大学生竞聘空乘 外语特...
潼南网二维码
APP新闻客户端
数字报二维码
潼南微发布平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潼南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潼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潼南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潼南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潼南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本网联系。
媒体推广
  • 潼南数字报
    潼南数字报是潼南报社承办的潼南日报网,是外界了解潼南的窗口。
    【点击进入】
  • 重庆潼南
    手机报
    手机报是服务大众的“掌上党报”。工作日17:30发送,方便实用。
    【点击进入】
  • 《看潼南》
    新闻客户端
    《看潼南》APP全面升级 全新体验!爱潼南,就请关注《看潼南》!给你最新最全的潼南资讯!
    【点击进入】
潼网小编行
今天“六养圣地 水韵潼南”龙舟赛”,太...
今天,涪江河畔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上万群众齐聚这里,就为了欣赏这场,震撼、刺激、振奋。[详细]
潼城故事
宋东升:“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5月20日上午9时,梓潼街道新生村草莓工厂化栽培示范农场(宋氏家庭农场)负责人宋东升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 ...[详细]
新闻求助
如您生活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敬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帮您出谋划策或协调相关部门帮您解决。
·新闻帮帮帮:六旬患病老人期待你的援手
·“我不哭,我还要回去上学呢!”
·我渴望拥有健康美丽的生活,跪求您的 ...
·新闻帮帮帮:肺癌患者颜玉珍期待你的援手
·龚辉琼:丈夫病重 自己患癌 她需要帮助
·拯救“地贫萌娃”的“救命宝宝”出生啦!
·脊椎侧弯近180度呈S型 急盼20万手术费
乐享生活
·给脑部做个“大扫除” 让大脑充分放松
·如何延缓眼睛衰老?维生素与矿物质来帮忙
·享受激情世界杯 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超九成人有手机不良用眼习惯
·味精添加不当,或影响健康
·治脂肪肝不能光靠减肥
·膝盖弯曲时为什么会有响声?
夏季骑行谨防脱水晒伤 四大综合征困扰现代人
端午节粽飘香!怎 ... 认清结膜炎“真面目”
5杯自制小药茶,专... 忽视小结石或惹大麻烦
潼南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董俊中 律师 潼南区整治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44592772
主办:中共潼南区委、潼南区人民政府 承办:潼南区委宣传部、潼南区传媒集团
地址: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办事处兴潼大道82号 邮编:402660 联系电话:023-8728103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渝ICP备12005370号   渝公网安备 50022302000101号
CopyRight © cqtn.com,All Rights Reserved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业务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不良信息举报 | 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