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患者需求,找准发展方向
绩效考核制度的改革,治好了医生的“心病”,彻底激发了医护人员的活力,郑才高却高兴不起来。
原来,新医改针对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现象,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其中就包括药品零利润,要求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药品零利润主要针对西药,但相比中成药品,西药的价格依然较高。由于当时寿桥卫生院还没有开设中医馆,老百姓想看价格更加实惠的中医,得到临近的中心医院或者城区医院。例如,病人得了风湿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如果选择西医,价格不菲,如果选择中医结合物理治疗,每次都要乘车前往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远的医院,往返的车费对病人来说就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寿桥也要发展中医,让群众就医更方便、治疗更便宜。”郑才高下定决心。
2014年,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健康扶贫工程组委会向潼南捐赠约8000万元医疗设备,帮助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通过推广适宜医疗技术,让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在基层就能得到有效诊治。郑才高看到发展中医的机遇。
8000万元看似体量很大,但细分下来,尤其到了又偏又小的寿桥卫生院,已经只有很少一部分。为此,郑才高不等不靠,多方争取,最终找到了时任区卫计委主要负责人。“领导,我院计划发展中医,建设中医馆,这一次中国初保基金会的捐助,请你尽量向我院倾斜。”
“寿桥这么偏远,建设中医馆有实际意义吗?”
“中医具有简单、方便、价格低廉、治疗效果好等特点,寿桥虽然很偏远,但是群众对相对较便宜的中医需求却很大,只有增添设备、建设标准化的中医馆,才能真正实现让‘小病留在本镇’。”
“你们人手不足,就算给了你们设备,能产生出价值吗?”
面对时任区卫计委主要负责人的质疑,郑才高当即立下军令状:“请你放心,就算再苦再累,我们也要发展中医,为病人减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下半年,寿桥卫生院获赠的中医熏蒸、牵引、光照、电疗等中医诊疗设备陆续到位,总价值370余万元。为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益,造福群众,郑才高对原有的科室进行了重新规划调整,新设立了中医科,又想法设法清腾出5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采取对上争取一部分、对内自筹一部分的方式,投入20余万元,修建标准化的中医馆,规范设置了中医科室、煎药室、药房等。
同时,完善修改绩效考核办法,将医院年终结余的40%主要针对中医药人员等一线职工进行再分配,让发展中医药服务项目成为全院的共识。
推行绩效改革,化解工酬矛盾
2013年12月,郑才高由卧佛镇中心卫生院调任寿桥镇卫生院院长,“新官上任”的他内心可不止“三把火”,也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带领大家好好服务病人,闯出一番新业绩。
但工作不到两个月,曾经的远大梦想就被现实无情的击碎。“刚到几个月,我就发现不少医护人员想离职,在编的想调去离城近的大医院,聘用的想辞职跳槽去待遇好的中心医院。”郑才高说。
寿桥镇地处潼南区东南部,距潼南城区47公里,周边分别与小渡镇、卧佛镇相邻,与铜梁区两面接壤,幅员面积20.94平方公里,辖有行政村4个,常住人口不足6000人。既有铜梁城区医院、镇级中心卫生院的强势竞争,又有辖区群众少的客观原因,再有加之医护人员一门心思想要调走,算是给了郑才高当头一棒,“那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心里觉得发凉。”郑才高说。
2014年4月,一位病人反映的情况,更是让郑才高震惊不已,“郑院长,你还管不管你们这些穿白大褂懒医生咯,找这个医生看病,他喊我找另外一个,另外一个干脆让我到小渡镇上或者铜梁城区去看病,我好难得跑嘛!”医生治病天经地义,镇卫生院更是帮助周边群众消除病痛的“大本营”,居然让病人忍着病痛来,还要再跑到几十公里外去看病,这成何体统。郑才高决定开展一次深入的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并不是医院的医生水平比其他医院低,也并不是周边医院的竞争,比医术缺失和竞争巨大更严重的是医护人员的“心病”——动力缺失,因为干多干少都一样,很多医生想的不是怎么看好病,而是怎么少干活。
绩效考核方案实施的初期,该院存在“吃大锅饭”现象,出现“推诿病人”“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干多干少一个样,大家看不到希望,工作积极性日益低下,医院业绩明显下降,群众满意度大大降低。发现问题症结的郑才高召集大家开了一个谈心会,他当面向医护人员承诺:“一年内完成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到时候医院还没有起色,申请调离的、要想离职的,我批准你们走。”
为了解决绩效分配这个影响积极性的“拦路虎”,郑才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绩效改革。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按照“堵后门、开前门”的思路,将医院扣除成本后的年终结余的60%用于增加医务人员奖励性工资的发放,以做大绩效考核工资总蛋糕,再重新调整绩效考核方案,将基础绩效固定部分和奖励部分6:4的比例倒置,增加奖励部分比例,同时明确一线医护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最高可达到平均奖励性绩效工资的3倍,而后勤岗位最高只能达到1.3倍,合理拉开了收入差距。
打破“大锅饭”,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绩效考核办法改革后,54岁的医生尹容全如今能拿到平均数的2.5倍,她这样评价到,以前辛苦干事的人是“又流汗又出血”,其实类似的问题很多医院都有,问题症结很多人也都知道,但只有郑院长改革敢动真格,让干事的人心里踏实、有尊严,大家愿意干。
加大引培力度,提升业务能力
2015年3月,寿桥卫生院中医科正式接诊病人,但设备有了,场地有了,人才缺成了发展中的最大难题。
从事多年西医的医护人员私底下纷纷议论,大家都是学西医的,谁来坐诊中医科呢?中医真的比西医效果好吗,本来病人就少,发展中医会不会更没有前途?“医护人员从事了多年西医,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一方面不愿意学中医,另一方面,从心底也比较轻视中医。”郑才高感慨地说,“说实话,我也是学西医出生的,中医自己也不会,的确有压力。”
如何在短期内充实中医药队伍,打破思维定式呢?为了解决缺少中医人才的问题,郑才高确定了一抓外部引进、二抓内部学习的培养思路。在外部引进上,每年将医院60%的名额用于引进中医药人才,2014年至2016年,共引进中医药专业人才3名,占医院现有在编人员的1/3。定期举办“国医大讲堂”,邀请资深中医专家前来授课,要求医护人员全体参加,提高理论功底。“光是理论提高还远远不够,必须进行实岗锻炼。为让医护人员学到真本事,通过积极争取,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同意与寿桥卫生院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选派医护人员前往上级医院挂职学习中医技术。”郑才高说。
为消除医护人员的担心,激发大家学习积极性,郑才高决定自己第一个去挂职参加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并顺利取得结业证书和相关资格,带头走上了中医岗位。同时,挤出资金用于补助医护人员在中医适宜技术学习时产生的学费、差旅费,促进中医药人员加强自身学习。
通过不断的激励,目前,寿桥卫生院中医药人员所占比例已达到90%以上。
如今,中医药适宜技术成为寿桥镇群众广为认可的医疗保健服务项目,也成了医疗收入的支柱。中医收入从2014年起连续保持10%以上的增幅。2018年,中医药诊疗人次5723人,较2017年增长36.8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发展中医药。郑才高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既治好医生的“心病”,又满足了群众所需。偏远的寿桥卫生院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完美“逆袭”,2015年至2017年连续三年获区卫计委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2016年被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2018年被评选为重庆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我院将扩展中医馆文化建设,升级中医治疗设备,邀请名医专家,引进中医药人才,提升医护人员中医适宜技术,更好为群众服务。”谈起下一步打算,郑才高信心满满地说。
记 者 手 记:传承发展好中医药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于人民健康为目的大力发展中医药,从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出发,把中医药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健康潼南2030规划”,单独出台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定期评估发展情况,统筹全区各部门力量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传承发展好中医药事业,必将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健康中国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传承发展好中医药事业,要不断夯实制度保障,建立综合协调机制,设置好专门部门,落实好编制、经费,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占比,将一些重要医疗设备采购、重点学科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发展合力。要着力改善环境,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培育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中医药事业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要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法》,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积极营造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要突出特色支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健康产业和中药材种植,因地制宜打造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中药材全产业链,培育引进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助力老百姓脱贫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 郑强】
本期主持
2014年以来,一场立足患者所需、以中医药求发展的改革在寿桥镇卫生院大刀阔斧进行着……日前,记者采访见证了这家医院翻天覆地的神奇变化,医护人员从原来的挖空心思要走,变成铁了心要留;百姓评价的改变既朴素又真实,短短几年,这个偏远的乡镇卫生院就“逆袭”成为国家级、市级先进典型。
联系我们
- 1. 邮件报料:发送邮件至tnxwzx@cqtn.com
- 2. 联系电话:023-87281039
版权声明
- 潼南网原创策划出品,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