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病因学陷入困境
“由于我和我老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以前我们一家主要靠种地为生,主要种植稻谷、玉米、土豆等农产品。”陈家秀回忆说,由于自己和丈夫都是勤快人,再加上公公婆婆那时候身体健康,能够帮忙,相当于家里就有4个劳动力,勤劳肯干、省吃俭用,一家人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但是,随着家中孩子不断长大和家中父母日渐年老,日子就越过越难了。再加上大女儿生病,我们四处求医问药,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烂账。”谈到那几年生活,陈家秀不由得抹起了眼泪。
陈家秀说,那几年真的是困难,她几乎10天没吃一回肉,1年没买1件新衣,家里穷得连电费都交不起。实在穷得没办法,就只好向政府伸手。
夫妻外出务工创收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再看看村里的其他外出打工的,我们觉得一直待在觉山村务农也不是办法。”陈家秀清楚记得,在2000年3月20日那天,天还没有亮,她和丈夫离开了生活多年的觉山村。
来到福建后,陈家秀先是在一家工艺品厂工作,后又在一家养猪场里打工,丈夫则一直在建筑工地做木工。
我们在外面打工也是省吃俭用,每年都能够存两三万块钱寄回家里。陈家秀说,为了多省些钱,她和丈夫从2000年来到福建算起,有6年没有回过家。“我走的时候大女儿在上小学五年级,二女儿也在上小学2年级,幺儿还在上幼儿园。”陈家秀说,我们6年过后回来的时候,几个孩子都长大了、长变了。
成为贫困户心里不踏实
“我是2014年通过本人申请、群众大会评议、镇村干部调查、区扶贫办批准之后评为贫困户的。当时,我申请的贫困原因有3个。一是读书没保障。我有3个孩子读书,1个读大学,1个上高中,1个读初中,1年要交1万多元学费和杂费,我经常为这些费用发愁。二是治病没保障。觉山村的人都晓得,我大女儿患疾病住了3年医院,花光了我家积蓄,还欠了10多万的账。三是老人负担重。我有4个老人需要赡养。我公公婆婆将近80岁了,很少下地劳动;我娘家父母70多岁了,也需要我赡养照顾。”陈家秀说,这些负担像三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其实,自从戴上“贫困户”这顶帽子之后,陈家秀的心里并不踏实。当时,她就在想,老靠国家扶持要不得!对于她来说,“贫困户”这顶帽子戴起并不光彩。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陈家秀说,我有脚有手,能够劳动,也不是那种没有志气的人,怎么能够抱着贫困户这个本本睡大觉呢?
于是我就和我老公商量,让他留在福建继续打工挣钱,我回家照顾老人。在2016年春节,她回到觉山村,开始在家乡通过勤劳努力,改变现状、增加收入。
自力更生脱贫摘帽
“刚开始回到觉山村时,我就结合在福建那边的工作经历,思考能在觉山村搞点什么。”陈家秀告诉记者,她把想法和镇上、村里的干部说,镇村干部立即组织起来一起出主意。最终,确定了一个“四步曲”,即养猪、养鸡、种黄精、养龙虾。
第一步就是养猪。因为在福建一个猪场打过工,有一定的养猪经验,同时也会给猪防病治病。2016年10月,陈家秀就在一位朋友那里,大起胆子借了20万块钱,利用家后面的空地,建了一个养猪场。起初,养了10头“太湖猪”,其中3头母猪,7头青猪。当年,3头母猪生了62只小猪,卖了4万多现钱,7头青猪卖了2万多块。这使她尝到了养猪成功的甜头。现在,陈家秀一共养有16只母猪、110多头青猪。“马上可以出槽了,根据现在的市场价,一头肥猪卖4000块钱没得问题。”陈家秀肯定地说。
第二步就是养鸡。陈家秀的家在一个山坡下,那里地势开阔,满坡是树,遍地是草,是个地肥草美的天然养鸡场。她就利用这个条件,养了“小脚鸡”,这鸡长得快,肉质好,不生病,六七个月就能养大出售。她现在一共养有1000多只鸡。鸡主要是批发给电商,价格是25元一斤,也零售给餐厅,反正不愁销路。
第三步就是种黄精。“黄精是一种非常好的中药,它有滋阴补肾、润肺生津的功效。它产量高,价格贵。”因此,看到商机的陈家秀去年流转土地,共种植了21亩黄精。目前,这些黄精长势很好,预计2021年就可以挖出来卖钱了。
第四步就是养龙虾。陈家秀的小龙虾养殖面积已经达到了22亩。按照往年的行情,估计能卖十七八万,除去成本,赚个10万没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虽然陈家秀搞了这么多产业,但是她一般情况都没有请人帮忙。喂猪、喂鸡都没请人。母猪要下崽,她去接生,吃住都在养猪场。只有翻地栽黄精,下田扎田坎,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才请了几个人来打突击,其余都是她起早贪黑一人干。
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去年底,我靠着这‘四步曲’发了一笔小财,不仅还了10多万元的借款,还剩了一部分钱。按照往年的势头发展,今年我赚20万元应该没问题。”陈家秀说,她们家的收入早已超过了扶贫标准线,一家人再也不是贫困户了,而且她主动向村里、镇上申请退出贫困户,并在2018年8月退出贫困户的行列。
目前,陈家秀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大学毕业并嫁人生子,儿子也刚毕业不久,正准备去学一门专业技术。
“靠人吃饭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满仓。”陈家秀不等不靠,自立自强,在自身的努力和各级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干部的帮助下,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搬开了贫困这块“石头”,甩掉了贫困这顶“帽子”。
“在党和政府的扶持帮助下,我自力更生脱了贫,其实大家都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陈家秀说,如果周围有贫困户想学养鸡养猪养小龙虾和种黄精的技术,她愿意将自己掌握的技能传授给大家,一起发展产业,大家共同努力实现脱贫致富。
在采访结束时,陈家秀笃定地说,有党和政府这么好的政策,有自己勤劳的双手,有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她们家的生活会越来越有盼头,一定会像“吃甘蔗爬楼梯”一样,步步高来节节甜。
记者手记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靠勤劳,中华民族创造了绚烂多彩的历史文明、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和民富国强的辉煌成就。在脱贫攻坚这个时代伟业中,贫困群众更是依靠勤劳,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戮力同心、突围困境,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勤劳文化”。陈家秀用勤劳克服重重困难,抓住有利时机,依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终于摆脱贫困走上奔康大道,值得所有人尊重、学习。
【责任编辑 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