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正规下法)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对重庆冷链物流产业来说,补齐短板、均衡发展才是硬道理。
“当前,重庆正着力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冷链物流作为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还有不少短板需要补齐。”马云辉指出。
首先,重庆冷藏车市场保有量仍然不足,总体供给仍有10%的缺口。
“这方面,重庆正下大力气攻关,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带动上下游企业加速补齐市场缺口。”马云辉表示。比如,重庆近三年来在口岸物流专项资金中列支的9498万元中,就包括支持新增和改造冷藏车辆1449辆,并着力降低冷藏车运输成本。
以此为基础,重庆有效推动冷藏车辆和箱体制造体系逐步完善,其中新增车辆中本地产冷藏车辆占比约85%,带动形成“主机厂(庆铃、红岩、长安等)+改装厂(新逾捷、迪科、军通等)”“燃油+纯电+增程”“重卡+轻卡+微卡+微面”全覆盖的冷藏车辆制造集群,冷藏车销售额累计超过2亿元。
其次,重庆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失衡成为制约国际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重庆农产品进口规模远大于出口。马云辉建议,重庆要积极巩固西部地区国际农产品集散中心地位,加大与西部内陆地区在消费市场培育和货源市场组织的合作力度,通过进口带出口的方式,带动重庆及西部内陆地区高品质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保证冷链物流双向畅通与均衡发展。
最后,重庆冷链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升。
当前重庆虽已上线运行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但全市冷藏车辆和冷库库容的实时数据接入率仅为45%和50%,只有26个区县(开发区)的1486个连锁商超、零售龙头加入模式改造,还有部分区县以及大量的农贸市场等区域没有覆盖。
马云辉认为,重庆要加快存量冷链物流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进一步优化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服务能级,加快智慧冷链物流功能模块和应用场景的开发设计、应用推广,有效带动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冷链规范作业,实现全程“不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