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安镇产业兴乡村美。
镇集体经济实现经营性年总收入826.42万元,较2022同比增长37.7%
这一串亮眼的数据,是太安镇2023年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取得的显著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牢记殷殷嘱托,2023年7月,太安镇党委政府引导全镇13个村(社区)村村联合,抱团发展,成立集体经济联合公司——重庆潼安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潼安汇),整合全镇村集体经济资源、闲置资源以及可利用资源,开展多元化业务,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改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小、散、弱现状,助推农村产业发展及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切实实现村民与村集体增收共赢。

▲太安镇集体经济产业生机勃勃。
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各村发展不均衡、资源资产利用率不高、管理经营人才少、产业联动发展不足等各类问题。
“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干脆大家一起干,共富路上,绝不让一个村掉队!”一次大会上,太安镇党委书记郑春林拍板决定探寻集体经济新路子。此后,太安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判各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短板、问题,实地调研,整合13个村(社区)资源,构建村集体经济联合体,并成立镇级强村富民企业“潼安汇”及企业党委,下设农产品初加工、农旅融合等板块。

▲潼安汇工作人员查看番茄长势。
在此之上,太安镇实行“镇党委统领发展,潼安汇公司全程指导、科学管理、创造收益,各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提质扩面,农户多种形式参与”的运营模式,形成“镇党委政府——企业党委——潼安汇公司——村集体经济——村民”的抱团体系,实现环环相扣、层层联动,让集体经济走上规模化、产业化、融合化发展之路。
“代书记,听说你们村的西瓜熟了,我带着村民们来买点,为镇集体经济助点力。”近日,太安镇滩石村村干部陈明来到河边村有机西瓜大棚,采购了3000斤西瓜,收到订单,瓜农们笑开了颜。

▲西瓜大棚采摘忙。
据介绍,太安镇河边村西瓜大棚这块地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闲置,潼安汇公司董事长文春来与农业专家调研后,建起大棚种植有机西瓜,潼安汇负责对接资金、提供技术、帮忙销售,并加设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这样一来,附近闲置的大棚,也跟着种上了水果番茄,打响了“太安鲜果·潼太优品”品牌。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太安镇共盘活1200余亩荒地,种植粮油、经果以及蔬菜,各村集体经济逐渐从“保底型”“发展型”向“共富型”转变。
“稻鱼共生的生态大米本来品质就好,等成熟过后在我们村的烘干房初加工,效益就更高了。”文春来看着太平村200余亩长势良好的稻田,心里乐开了花。

▲潼安汇农产品加工中心。
以前稻鱼共生的种养技术缺乏,靠单一的水稻种植收入微薄,后来,潼安汇多次邀请专家到现场指导,不仅创建了水稻直播直采示范基地,还积极探索“稻+”绿色生产新模式,并将烘干房投入启用,通过“潼太优品”品牌统一销售,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经济价值,让百姓的致富“稻”路越走越宽。
潼安汇围绕“补链、延链、强链”,立足一产基础、填补二产空白、联动三产融合,开展了多元化业务,包括农产品烘干、冷藏、包装、销售,以及为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居间服务等。同时,潼安汇秉持推广现代农业理念,整合罐坝村、太平村农机资源,创建社会化服务团队,开发机耕机播机收业务,2023年新培养本土农机手2名,招募资深农机手2名,购置播种机1台、旋耕机2台,社会化服务队伍基本成型,累计完成机耕、机播、机种、机收服务3310.17余亩,惠及群众592户。

▲潼安汇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
以前,太安镇各村资源力量分散,凭借各自的力量发展困难很大,潼安汇的成立,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集中力量办大事,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生产经营规模小、项目分散、效益不高的难题。
这一转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据了解,公司年利润的50%按照各村入股比例进行分红,其余50%按照各村管理绩效考核进行分红,各村分得利润后,按照管理团队占40%、提取公积公益金占30%,村集体经济组织占30%的比例再分配。这条构建共赢“利益链”,调起了各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潼安汇洋姜生产基地。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不是一村一社的事情,潼安汇聚合了集体智慧,提供了强引擎和硬支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初显成效。”郑春林表示,太安镇将立足现有基础,锚定“一年开题破局、两年培育推广、三年形成示范”工作目标,按照建设“新型集体经济试验田、农业现代化引领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发展定位,到2025年底,打造集体经济品牌辨识度高、影响力强的标志性成果,形成可示范、可借鉴、可推广模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