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至14日召开的推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深化做好渝西地区一体化、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大文章。
渝西地区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是关乎区域协调、能级提升的重大战略。如何同城化?先来解释概念。所谓同城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城乡规划、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协同,让相邻的城市或区域像一座城市一样运作和生活。
可见,同城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盘大棋。如何才“撬”得动?
经济,是社会运转的底座,而产业,则是现代经济的主载体。笔者认为,产业协同应该是这盘大棋的“当头炮”,是决定同城化能否真正实现“1+1大于2”效应的重中之重。若无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同城化便可能沦为物理空间的连接和政策上的拉郎配,难以形成持久的内生动力和真正的区域一体化。
同城化的目标,绝非简单的人口聚集或地域扩张,其核心在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经济效率和竞争力。所以,产业布局、结构和关联度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潜力。如果渝西地区与中心城区在产业上依旧是“两张皮”,各唱各的调,甚至出现同质化竞争、资源内耗,那么交通再便捷、政策再优惠,也难以形成真正的经济共同体。
只有通过产业协同,明确各自功能定位,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才能为同城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经济活力。中心城区的研发、金融、高端服务等优势,可以为渝西地区的制造业升级、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而渝西地区广阔的承载空间、特定的资源禀赋以及日益完善的产业基础,也能为中心城区的功能疏解和产业延伸提供沃土。这种双向奔赴、互为支撑的产业关系,是同城化经济效应得以显现的根本。
同城化,要求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高效配置。然而,要素的流动并非凭空而来,它需要具体的产业载体和明确的流向指引。没有产业的对接与融合,人才为何要流动?资本投向何方?技术如何转化?正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供应链的整合、价值链的提升,才使得要素的跨区域配置具有了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例如,当中心城区的某一高新技术企业将其制造环节布局到渝西地区,随之而来的是技术人员的指导、先进设备的投入、管理经验的输出,以及本地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反之,渝西地区的特色产品通过中心城区的商贸物流网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也带动了信息流、资金流的汇聚。因此,以产业协同为牵引,才能打破行政壁垒,畅通要素循环,真正实现市场一体化。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单打独斗难以为继,抱团发展方为上策。渝西地区与中心城区的同城化,若能在产业上形成紧密的共同体,无疑将极大提升重庆在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版图中的战略地位。通过构建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现代化产业集群,可以有效降低区域整体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
例如,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重庆的优势产业领域,中心城区聚焦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渝西地区则可以成为高端制造、关键零部件配套的重要基地。这种总部+基地、研发+转化、链主+配套的产业协同模式,将形成强大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共同开拓发展机遇,从而提升整个“大重庆”的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渝西地区与中心城区的同城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骨架,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是血肉,而产业的协同发展则是其最为关键的发动机和压舱石。唯有紧紧扭住产业协同这个牛鼻子,做深做实产业融合的文章,才能使渝西地区与中心城区的同城化之路走得更稳、更实。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