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新时代数字生命工程展示。
近年来,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日益复杂多样,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多次提出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我区地处涪江、琼江流域,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此前流域安全监测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设施老化、自动化程度低、亟需构建智慧化监测体系等,一套新时代数字生命工程由此应运而生。
政企联合搭建数字生命工程
日前,记者在大佛街道丰产村见到,30米高的通信铁塔上挂载着运营商的基站天线。走到近处,可以看到上面还有一个设备。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合川分公司行业拓展部经理宾峰告诉记者,这是一个高空摄像头,也是附近区域的“数字哨兵”,它能自动巡航拍摄,水平旋转360度,上下旋转270度,能把半径3公里内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
这便是我区和铁塔集团开发建设的潼南新时代数字生命工程项目前端摄像头。项目依托涪、琼两江沿岸通信铁塔资源,覆盖涪江、琼江流域280余平方公里,结合全区应急管理实际情况,充分整合优化现有监控资源,实现涪江、琼江全域及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全覆盖,同时兼顾新胜镇、卧佛镇、五桂镇、塘坝镇、寿桥镇五个镇及重点森林防火区域,共计95处监控点位,其中整合利用已有监控资源27处,新建68处监控,充分利用现有铁塔及共享AI摄像机资源,确保监控无死角,为区域安全提供全方位视觉保障。
“通过高清摄像机,我们可以实现第一是水位的安全监测,为应急提供预警。第二是烟火识别,监测周边空气质量和用火安全。第三是违规捕捞监测,助力生态保护。第四是防溺水监控、实时预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宾峰说。
近年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和逐步应用,正在重塑城市防灾体系。一塔多用,以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并不是加装一个智能摄像头就行,在后台还有整套系统的“智慧大脑”——“潼南新时代数字生命工程驾驶舱”。在区应急管理局,记者见到了这个“驾驶舱”,它以一块大屏幕为载体,实时跳动着潼南区各区域的监测数据。
据介绍,该数字生命工程项目统筹防汛救灾、森林防火、地灾防治、安全生产、河湖监管和防溺水等重点领域,实现了气象、水利、林业、规资、应急、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的系统融合和数据共享。
创新场景提升综合响应能力
缺乏智能化、智慧化功能模块,没有数据支撑、模型推演和分析工具,不能提供灾害趋势预测和应对策略,无法满足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决策支持、应急指挥、抢险救援、救灾救助工作需要。
“在控制方面,该系统跨区域连接了川渝的气象、水文等信息,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为快速反应发挥积极作用。”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中心负责人介绍,项目在通讯方面,依托铁塔的基站、通信系统,通过增加通讯基站备用发动机,备用蓄电池等,自动切换,实现在“三断”的情况下,通讯不断。在计算方面,运用AI的385个识别算法实时监测水位、水质、烟火等各类风险,自动生成预警工单,并精准推送处置。在情报方面,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通过基层踏勘,将各类一线信息上传数字生命工程系统,为科学决策发挥辅助作用。在侦查方面,由大数据局在全区部署多个无人机,同时升空,数据回传指挥中心,实现一屏观全域,对区域内各种重大普发性风险严密监控,全面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分钟发现,3分钟核实,5分钟处理。”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张长国表示,利用这套监测系统,工作人员最快9分钟左右即可处置一处火情。在森林防火方面,面对潼南全区公墓祭祀、农事用火、野炊露营等近60个防火隐患点,铁塔上的高点监控可以7×24小时智能识别火灾风险,利用烟火识别算法,第一时间发现和定位火情并通过APP及手机短信通知一线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通过二次研判将预警信息下发至相关处置人员,后续现场人员可通过APP端对处置情况进行反馈,整套流程形成闭环,通过早发现、早派遣、早执行确保火情及时有效处置。
韧性城市让市民生活更舒心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针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多风险,涉及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主体,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制度韧性等多目标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该项目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张长国介绍,这样既实现了监控系统的快速布设,缩短工程周期;又减少土地征用协调、新增电力引入、通信线路铺设等协调难度。同时共享现有国有资源,避免各部门、各地区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为日常监管降低运行成本,还为铁塔集团已有的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政企双赢。
建设韧性城市是为了让居住的市民生活更安全、更舒心。该项目投入使用后,将有效防范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建设“潼南新时代数字生命工程-涪江、琼江全域视联项目(中小流域极端暴雨洪涝综合应急监测试点项目)”,为防洪安全、应急管理、社会治安、环境治理等社会安全的监管提供数据服务支撑,切实加大对社会公共安全的监管力度,满足人民群众安全管理的需求。
“此外该项目共享气象、水利、林业、规资、应急、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推进跨区域、跨部门协同,实现从职能部门‘单打独斗’转变为协同监管、综合监管,有效打破横向和纵向的行政界限和‘信息壁垒’,形成立体、全方位的协同监管体系,有助于提升全区应急管理社会服务水平。”张长国表示。(全媒体记者 罗列 马艾)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