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这片松林要是有松树叶子发黄、枯死的情况,一定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7月的潼南山间,新胜镇盘山村村级林长和护林员正沿着林间小道巡查,一边走一边跟沿途农户叮嘱。作为川渝交界的生态屏障,我区松林资源丰富,松材线虫病防控始终是守护森林生态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区以林长制为抓手,串联起“责任体系、科技手段、区域协作”三大支点,闯出了一条创新防控路径。
九龙山风景。 特约摄影 杨 毅
落实责任拧紧虫病防控“螺丝钉”
“别口镇上周排查出的2株枯死松树,已经全部按规范清理完毕,伐桩也做了彻底消毒处理”,潼南区森防站负责人介绍道。作为有松林分布的镇街,别口镇在片区林长张程的带领下,推行“陪伴式监管”模式,从松树砍伐、粉碎到焚烧处理,每个环节都安排专人盯守,确保除治不留死角。2024-2025年,全区像别口镇这样的涉松镇街累计除治各类松树2900余株,除治率达100%。
防控网络的“神经末梢”同样活跃。村级林长联合护林员开展网格化巡查,5257亩444个松林小班实现监测全覆盖。区公安局食药环支队则主动对接区森防站,深度参与“2025护松行动”,在林区管理、防控执法等工作中密切配合,形成“监管+执法”的闭环合力。
科技为翼织就立体监测“防护网”
“上和镇松林片区无人机巡查时,发现1株松树状态异常,地面巡查组赶紧去核实!”一套“人防+技防”组成的立体化监测体系,让林区监管实现无死角。
“以前靠步行巡查,一天最多走200亩,现在无人机一小时就能覆盖500多亩,加上遥感影像比对,哪怕是细微的枝叶变化都能及时发现”,有着多年护林经验的陈师傅说。科技不仅赋能监测,“打孔注药”“飞防喷药”等精准防治技术的应用,也让防控更高效——今年全区死亡松树数量同比下降20.36%。
“十户联防”体系更让群众成了防控主力。通过“村村通”广播、宣传车、新媒体等渠道,1万多份防控资料送进千家万户,村民们发现异常主动上报,去年以来累计提供有效线索20多条。
林业专家现场介绍防控经验。
跨区联动筑牢边界生态“防火墙”
“今天和合川的护林员交叉检查边界松林,得仔细看看有没有异常情况。”上和镇护林员带着记录本出发巡林。作为与仍属疫区的合川交界的涉松镇,两地护林员定期开展交叉巡查,数据互通、问题共商,严防疫情扩散。
我区与安岳的协作同样紧密。两地交界区域松林连片,且均已撤销疫区。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后,每月交换疫情数据、每季度联合开展除治行动,去年仅边界区域就协同清理枯死松树150多株。“安岳的兄弟镇上周还来交流除治经验,资源共享,防控底气更足。”新胜镇林业工作人员说。
我区与无松材线虫病疫区的四川省遂宁市林业部门聚焦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联防联控,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密切协作,共同守护区域生态安全。2023年,我区成功入选全市首批林长制改革创新试点,这份“责任到底、科技赋能、区域协同”的经验,正为跨区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借鉴。
“接下来,我们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治’,让这片松林始终郁郁葱葱。”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林长制为引领,为守护川渝生态屏障添砖加瓦。(全媒体记者 张凡 通讯员 潘文良)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