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南高新区 摄/杨毅 
檬泰实验室 摄/段东敏 
重庆新久融科技有限公司建筑新材料自动化生产线 
太安罐坝智能植物工厂 摄/段东敏 
崇龛油菜花景区 摄/段东敏 一条来自潼南的微缩版柠檬果胶智能化生产线登上了“2021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这个大舞台,进行“5G+边缘计算”模拟场景展示,用最新的智能化技术实时监控生产线状态,让观众能现场感受智能化为传统企业带来的深刻变革。而这样的大手笔在整个展会上都不多见。 近年来,地处成渝中部“门户之地”的潼南,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历史机遇,立足“桥头堡”城市定位,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智慧”深度融入了潼南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智慧潼南”正日益成为成渝中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范例。 智能化引领 加速打造“潼南工业升级版” 近年来,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方兴未艾。作为全市新型工业化主战场之一,潼南大力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对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加速打造“潼南工业升级版”。 “2018年以来,我们陆续引入了52家智能制造企业,为潼南工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潼南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引入的智能制造企业都是一些成长性很强的企业,包括深圳酷农的无人系统(无人机)智能装备产业园、杭州数梦工厂的城市数据大脑、多维时空的3D打印、朗奕医疗的智能医药器械产业园、播思微系统的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研发生产基地、重庆力赢智能科技研究院、均谷智能的5G智慧水务综合管理系统、智能工厂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服务及智能装备制造项目等,涉及大数据智能化、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智能终端等几大类,项目总投资达140.59亿元。 同时,潼南还持续开展“机器换人”行动,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生产线,加快大数据智能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传统行业向高成长和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已累计引导78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建成数字化车间6个。 奥尔玛智能装备是一家专业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手机、电脑金属零部件,汽车、摩托车金属配件,精密铸造,精密模具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高速CNC是其核心设备。 “在引入智能装备,实施‘机器换人’后,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且产品的精密度最高达到1%毫米。”该公司总经理沈鸿斌表示,“这个车间有24台高速CNC设备,而控制这24台设备的员工只有2名,平均48分钟就能加工一台GIMI投影仪铝制外壳,2个人一天可生产400套产品。” 除了生产效率提升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的另一个作用是,实现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奥尔玛的智能数字工厂将生产设备联网,通过数据自动上传反馈设备运行情况,将人和设备紧密联系在一起,工厂管理者可以在手机或者PC终端观测到每台设备实时数据。 光有企业的智能化还不够,潼南还大力推动园区的智能化,加速构建智能制造的完整生态体系。 潼南高新区智慧园区共接入107个物联网传感监测点位,建立了面向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平台、面向企业服务的服务平台、面向环境监测的环境在线监测平台和面向安全生产的监控平台4大平台体系,智慧区运营中心通过6张图(包括园区一张图、资源一张图、项目一张图、环境监测一张图、产业经济一张图),可从不同维度展示园区运营情况,为园区日常数据统计、信息管理、应急调度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今年上半年,在大数据智能化的助力下,潼南工业发展态势就持续向好,工业用电增长12%,实现工业增加值77.48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96.73亿元。 智能化融合 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 潼南是传统农业大区,如何加快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打造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和引领区?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因此,潼南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农业赋能,把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过程,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 一颗小小的柠檬是如何变为数百种产品的?近日,在重庆檬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期1.6万平方米的宽敞车间里,一条崭新的全自动生产线就在进行新型果胶产品的试生产。 重庆檬泰科技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集柠檬科研、植保管理技术服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在即将举行的2021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重庆檬泰科技将作为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的先进代表,在潼南馆向中外来宾作现场展示。 “我们除了有先进的智能化生产线外,还实施了‘柠檬管家’智慧化项目,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柠檬生产管理智能化系统。”檬泰科技常务副总经理邢子刚介绍,项目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数据库等技术,搭建起柠檬产业大数据平台。平台通过生产基地的应用传感器、实时监控摄像等,可快速采集生产、加工、运输、检测等各环节数据,目前已覆盖5万亩柠檬基地,有效提升了潼南柠檬生产、管理总体水平。 除了柠檬外,潼南其他农业产业也纷纷搭上了智能化的快车。位于双江镇的玮益生态农业,大力实施枳壳一二三产业融合全程数字智能化水平提升试验示范项目,通过建设枳壳水肥一体化种植信息管理系统,土壤化学元素数据信息库,远程高清视频监控点等,可对枳壳生长土壤肥力、光照、温度、墒情、空气等局域性环境要素的科学化精准监测,节约人力成本,提高枳壳产品产量和质量,枳壳产品亩收入提高15%以上,为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崇龛镇的稻梦空间的稻虾养殖基地,建起了水产养殖环境监控和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共建设气象监测站1台、虫情监测灯1台、水体检测设备1套,物联网监测摄像头16个、太阳能杀虫灯8台、综合展示平台1套,以及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等,形成了一个500亩的标准化智慧水产养殖基地,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效能。 截至目前,潼南区种植业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播种面积已达10万余亩,水肥一体化云控制智能化系统应用面积达2万余亩,全区60余万头生猪养殖、2万余亩水产养殖应用了各类信息化技术。 随着这些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的深度融合和介入,潼南农业实现了快速且高质量的发展。2020年,潼南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11.9亿元,增长5.4%;农业增加值77.08亿元,比上年增长5.1%,为推动潼南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智能化应用 用一部手机就能畅游美丽潼南 一部手机就能畅游景区是什么体验?如今,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的赋能,潼南旅游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的重要一项,就是游客体验感的大幅提升。 在此次智博会上,潼南馆利用裸眼VR展示了潼南大佛寺、陈抟故里、双江古镇等知名景区,如果你想去游玩,那么很简单,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行,吃住行游购娱统统不在话下。 近年来,潼南区大力推动景区建设,目前,已拥有国家4A级景区4个,都成功创建成为市级智慧旅游示范景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3个,全域旅游格局加速成型。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潼南优厚的旅游资源,我们通过与方案解决商合作,搭建起了‘一机游’平台。”潼南旅投副总经理彭宁介绍,通过“潼南旅游”微信小程序,市民可轻松的游玩潼南大佛寺、陈抟故里、双江古镇等知名景区。 打开小程序就可看到,里面整合了涉及景区旅游的各类功能和要素。例如门票预约功能,在现今新冠肺炎疫情景区限流的背景下,避免了游客来到景区却无法游玩的尴尬;景点游览和线路推荐功能,则可以让游客快速了解景区情况,找寻最符合自身需求的景点,游客还能通过其免费听取景点解说。 除此之外,小程序聚焦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元素,汇聚了周边众多的餐馆、商家信息,还有贴心的“找厕所”“找停车位”功能等,让游客在潼南可以来一场轻松的说走就走的愉快旅行。 在智慧旅游平台的加持下,今年1月—7月,潼南区共接待游客910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17.7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2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40.61%。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鼓励应用5G、超高清、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机互动、新媒体等先进技术与文旅资源相结合,推动潼南智慧旅游更上新台阶。”潼南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潼南将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加快智慧旅游发展步伐,着力打造网络直播、“云旅游”、智慧鹰眼、AR慧眼等“数字旅游”应用场景,为游客提供更高品质的全要素旅游消费服务。 同时,通过文旅产品数字化、沉浸化、场景化应用,创新发展线上线下沉浸式演艺、沉浸式游乐、虚实互动景园等深度体验型项目,为观众提供足不出户享受丰富文旅体验的服务,实现智能终端的沉浸式全景体验,让更多游客了解潼南、爱上潼南。 王静 刘廷 图片除署名外由潼南区委宣传部提供 【采编 郑强】原标题:打造成渝中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 智慧潼南活力四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