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芯妍到基层开展普法宣传。 
刘芯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奶奶,有什么问题,您别着急,慢慢说。今天来您家里,就是想了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当记者见到刘芯妍时,她正在喻奶奶家里,了解这起因老人赡养问题引发的附义务赠与合同纠纷案的具体情况。 “我都八十多岁了,现在又是一身的病。说好了将房子留给她,以后由她负责我的生活,现在人都看不到几次,生病都没人照顾,她这样真是太让我感到心寒了。”老人越说越激动,向刘芯妍诉说她生病期间女儿没能陪伴在她身边时的难过。 沟通中,记者了解到喻某与陈某系夫妻关系,双方共同生育了六个子女。2020年6月11日,夫妻二人与女儿陈某英签订赠与协议,约定将夫妻二人的房屋赠与陈某英,且去世后留有的存款由陈某英一人继承,陈某英需承担夫妻二人的生活、住宿、医疗、护理以及去世后安葬等事宜。但在今年2月,喻某生病后,其女儿陈某英却拒绝履行赡养义务,故将其告上法庭。 “喻奶奶,都是一家人,母女哪有隔夜仇。您女儿那边我也了解了情况,她并非不愿意照顾您,而是人不在潼南,分身乏术。但这件事她确实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再怎么也应当多抽点时间回来陪陪您。”在基本了解情况后,刘芯妍一边安慰喻奶奶放宽心,一边在交流中寻找调解方案。 最终,在多次上门调解后,喻奶奶与女儿握手言和,并达成一致:喻某生活、住宿、医疗、护理以及去世后安葬等事宜由其儿子陈某明负责,女儿陈某英将房屋50%的份额赠与陈某明。同时陈某英也表示今后将多回家看看老人,积极履行赡养义务,最终一家人终于放下心中隔阂,冰释前嫌重续亲情。 “如果每个法官都像你这么会说话,还打什么官司。”这是刘芯妍多次进行家事调解后,当事人最常说的话。 “世界上最难处理的就是家事了。”刘芯妍说,为了调解好每一件家事纠纷,家事法官们除了要精通家事法律之外,还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才能做到调解的时候言之有理,引导当事人形成合理预期。 据了解,2019年潼南区人民法院搭建家事审判团队,刘芯妍听闻后,便主动请缨进入该团队工作。在“和为贵、调为先、重修复、扶弱势”的工作理念引领下,凭着过硬的业务水平和独特的办案方式,刘芯妍逐渐成为了家事审判团队骨干成员。 “家事纠纷的特点决定了调解是更具有优势的争议解决方式,也会让司法更有温度。”刘芯研说,要想处理好家事纠纷,不仅要运用司法智慧引导当事人化解矛盾,还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以面对当事人随时可能出现的想法变化和情绪反复。 “很多案件,法官下判决其实并不困难,但更重要的是怎样让争议双方化解纠纷,解决问题。”刘芯妍说,从事家事审判工作以来,她不仅要处理纠纷,也会积极引导双方以亲情为重、换位思考,力求修复当事人的关系,在“定分”的同时,也能“止争”,因此,她又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家庭医生”。(全媒体记者 邓瑜欣 唐苠涵)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