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伟在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一等奖。 
陈伟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工作中的李奎。 
杨帅在工作间作记录。 
工作中的张春梅。 千里涪江、奔腾向前,产业工人、奋楫扬帆。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事关制造强国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他们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 心中有魂,脚下有根。在“产改”大潮中,潼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融入“涪江奔腾”计划,如今,一支具有潼南辨识度的产业工人队伍正在“产改”新征程上乘风破浪。 思想引领 凝聚“同心圆”合力
凝奋斗之心,聚信仰之力。近年来,潼南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产改”,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改革全过程,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培训管理,形成党委统一领导,36个成员部门各司其职的良好工作格局,实现党建工作全域覆盖。 今年以来,为汇聚人心,凝聚合力,画出最大同心圆,一项项行动密集推出——深入开展“榜样面对面”“劳模宣讲二十大”等系列主题宣讲活动,引导产业工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创新开展“民企夜话”和“青竹荟”,促进产业工人和青年人才事业发展;打造“红岩先锋·马掌铁”变革型组织;建立完善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不断深化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用产业工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汇聚起同心同向、同力同行的强大合力。 “文书记刚上任第三天,就搭建潼南‘民企夜话’这个平台,让我们感受到区委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对民营企业家的充分尊重。”在今年首次举行的“民企夜话”上,重庆民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袁代建说,这样的交流让人耳目一新,能使政企进一步加强沟通,实现更好合作、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潼南还创新举办“青竹荟”系列活动,为青年人才搭建交流对接、学习成长、服务社会的开放性综合性平台。同时寄语青年人以竹为友,悟“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韧之道,做“立根破岩”的竹青年;以竹为师,悟“未出土时先有节”的谦逊之道,做“襟怀若谷”的竹青年;以竹为范,悟“竹节松心故凛然”的清廉之道,做“高风亮节”的竹青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我们要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奋进思想、指导生产实践、推动企业发展。”日前,市市场监管局“榜样面对面”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走进重庆巨科环保电镀工业园,宣讲团以声聚力,讲好故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这些,只是潼南加强产业工人政治思想引领的部分剪影。 产才融合 涌现“千里马”奔腾
在刚落幕的第四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来自潼南区长丰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操作市级技能大师陈伟在决赛中以全国第5名的优异成绩,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该成绩也是重庆历届参赛选手取得的最好成绩。 人才兴则产业兴,技能强则产业强。近年来,潼南坚持提供招才引智服务平台,助力企业“选才、育才、留才、用才”,通过产教融合、产才融合等创新模式,实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服务人才、赋能百业”。 为促进产改向纵深发展,推动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潼南有针对性地开展输入培养、订单就业、岗前培训、转岗再就业等培训,累计覆盖达到5万人次,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之前我发现二甲醚底水因高温减压汽化现象严重,管道经常出现穿孔情况。”重庆市万利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杨帅说,发现问题便要解决问题,于是他不断实验,最后通过增加二甲醚塔底换热器冷凝液排放收集罐,减少液体对设备管道腐蚀,增加使用寿命。 来自重庆红旗杰勋车轮有限公司的李奎从一名技术员干起,当过技术副科长、科长、生产部长、副总工。身份多变,但不变的是他对技术钻研的决心。目前,他已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三项为第一发明人。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走科技创新之路。通过技术创新,目前该企业拥有实用新型专利61项,核心成果“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转化率不断上升。 “我们研发的8x8轮式装甲车钢圈参加了建国60周年国庆大阅兵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并获得了总装备部的嘉奖。”不善言辞的李奎在谈起自己团队研发的产品所获得的荣誉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是潼南高质量发展的“密码”。近年来,潼南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工艺革新等方面奋发作为,依托企校联合把学校办进企业,以车间为实训基地,实现产业工人队伍技能和学历教育双提升,全力拓宽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创新创造通道。 截至2022年底,潼南共有产业工人9.3万人,就业人口中技能人才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0.8万人,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正在蓬勃奔涌,为打响潼南制造和实施“涪江奔腾”计划注入源源不断的“产改”动能。 强化服务 共助“新引擎”腾飞
后续保障有温度,队伍建设更有力度。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潼南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打通岗位纵横双向晋升通道、完善技能人才选育培养机制、对技能人才予以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推动产业工人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实现了从工人到工匠的华丽转身。 在化工领域争做“铁娘子”的张春梅,不仅是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委员会智库专家,潼南英才“青年优秀人才”,也是一名市人大代表。在重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中,她提出建议,要加快规划建设技术性职业院校。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金秋十月,重庆电力高专潼南校区将迎来第一批学生,“人才+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将进一步完善,着力破解用人主体引才难、产业核心技术攻克难、行业创新资源整合难问题。完善的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模式,将成为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潼南,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此外,潼南大力实施“英才潼行”工程,评选工匠627名,引进硕士1071名,开展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农民工)1000余名,向市级推荐评选集体和个人42个,产业工人占比达到69%,产业工人与企业实现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当记者看到姚磊时,他正在“巴蜀工匠”杯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大赛中进行无人机植保比赛。基础飞防测试、地块测量、喷施效果测试、飞行性能测试……比赛中的姚磊,操作熟练,得心应手,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在首届“巴蜀工匠”杯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大赛无人机植保项目获得了二等奖。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筑牢“暖心巢”,潼南为产业工人的工作、生活、发展,持续完善服务保障。推行“互联网+”普惠性服务,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巩固“主人翁”地位,潼南正带动更多产业工人成长为“工匠”“大师”。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创未来。如今的潼南,正全力以赴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迈向纵深,他们将为现代化新潼南建设赋能添彩!(全媒体记者 邓瑜欣)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