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南网讯(全媒体记者吴鑫袁)去年10月,在重庆市区县书记和部门一把手例会上,潼南区作了耕地保护的经验交流发言。当年前9个月,潼南制定耕地恢复补足、耕保审计整改、非粮化处置和违法违规专项整治4张清单,完善责任传导、监管奖惩、占用补足、问题整改、过程督导、考核追责6项机制,处置存量问题400余个、完成耕地恢复补足4776亩,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潼南按下改革创新快进键,于去年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成“数字农业大脑”。 
通过“数字农业大脑”,潼南实现了全域内每块土地的性质、流转、宅基地等27层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叠加,实现每块土地信息自动获取、地块适种品种推荐、资源信息精准分类、粮油种类智能解译、作物长势适时监测、阶段产量定期预测、风险预警等一张图管理,提高耕地保护效率。 不仅是耕地保护,据了解,“数字农业大脑”共设置土地资源、农情监测、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监管审批5大核心应用场景,实现了全区农业数字一张图。 在农情监测场景,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全区1583平方公里内粮油种类智能解译、作物长势适时监测、阶段产量定期预测、风险预警等全种植期管理。 在生产经营场景方面,“数字农业大脑”将引入银行、农担、保险等金融机构,实现一站式银行、农担、农业保险、小额贷款等在线服务。 在产业服务上,“数字农业大脑”可为各产业主体提供政策扶持、涉农领域专家队伍、农民技术人才和社会化服务等农业全产业链资源,有效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生产经营技术支撑。 
在业务管理端,“数字农业大脑”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宅基地审批管理、农村三资监管、农业综合执法、行政许可等监管审批内容,可提高职能部门数字化管理水平,实现政策及时传达、信息互通、源头可控、过程可溯、区域可统计、风险可预警的全程一体化数字监管体系。 通过“数字农业大脑,为潼南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统一、权威、标准的数据支撑,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依据,助力当地从传统的农业大区,朝着数字化的农业强区加速前行。潼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不断提高农业领域产业数字化水平,持续引入AI智能识别、区块链溯源等先进性农业技术应用,迭代升级潼南区数字农业大脑,推动数字技术与农村、农业领域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