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潼南发行的第一套购粮证。 
特色商圈逐渐成熟。 
移动支付。 
外滩中央广场。 核心提示 “这在当时算是最小的布票,一般都用它找零。”在退休职工傅德明家里,老傅指着一张略微泛黄,面额为“壹市寸”的布票连连感慨,“现在日子好喽!当时布票紧张,只有过年才有机会做身新衣服。” 从物资匮乏的票证时代,到便捷的移动支付,从乡村集市到大型商超,从统购统销到天南海北随意购……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我区市民的购物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物资匮乏 凭票购物 今年62岁的傅德明,是一名退休职工,也是一名收藏爱好者。“国家在1955年实行计划经济以后,全国粮票发行进行计划购买,潼南在1970年的时候,还设计发行了一套购粮证,这套购粮证非常能够体现我们潼南的特色。”在老傅的收藏册里,除了潼南本地“粮票”,还有全国“通用粮票”。二两、六两、一市斤、两市斤、五市斤……一张张小小的粮票,承载着并不遥远的记忆。 20世纪50年代末,傅德明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处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傅德明切身感受到了各种票证的重要。“那个时候,买肉要肉票,买粮食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煤炭要煤炭票,买酒要酒票,甚至买一包烟都要拿票证。你一家五口就只发五张票,一家八口就发八张票。”提起以前的生活,傅德明拿着一小沓的粮票感慨万千。 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国家需要发行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来限制消费,才能保证全民供应。1955年,我国全面推行粮票制度,由此开启了长达39年的票证经济时代。支付使用“票证+现金”,票证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支付工具。 “那个年代非常艰难,没有票证寸步难行。”傅德明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年代,没钱时还能卖了粮票、布票换点钱,有钱但缺粮票、布票时,想托人买粮食都很不容易。赶上要出差、探亲、大学生去外地上学,都要带上一摞用地方粮票换的全国通用粮票才能出门。“没得票证就只有饿肚子,有了钱你不一定买到吃的,”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反映。 现金刷卡大行其道 改革开放后,商品市场慢慢活跃,物质资源逐步丰富起来,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逐渐松动,布票在1984年停止使用,粮票也在1993年7月1日终止流通。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现金成为主要支付方式。进入21世纪,储蓄卡、信用卡相继出现,POS机几乎成为各家店铺的标配,人们出门只带张银行卡就能享受无现金消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93年后废除了票证制。因为国家发展形势好了,生产的东西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这些票就慢慢失去用武之地了。”傅德明说,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加快,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取代,各种关乎国计民生的票证也完成历史使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形容有钱人是:开着桑塔纳,手拿大哥大。”傅德明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每月工资从40多元涨到200多元,出门必随身携带现金。买“大件”时,还习惯将百元大钞抖一抖、听听声,再对着亮光看看钞票上的防伪印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快捷方便的银行卡逐渐多起来。傅德明记得,“一卡在手,行遍天下”是当时银行打出的最响亮的广告语。“我们的工资开始打进银行卡,钱包也终于可以瘦瘦身了,结账时潇洒地刷刷卡,输入密码和签个名就可以了。” 移动支付 未来可期 早晨起来用打车软件叫个车,上午在公司打开送餐软件点杯咖啡提提神,晚上躺在床上刷刷淘宝、京东购购物……伴随着移动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移动支付在潼南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开来,出门在外,可以不带钱包,也可以没有现金和银行卡,手机却要牢牢攥在手里。 进入21世纪,傅德明过上了惬意的退休生活。他告诉记者,退休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女儿请教如何网购。“我要认真学这些新鲜玩意,因为我要跟上时代潮流。” 这几年,爱学习的傅德明把网购玩得得心应手,除了收藏票证,老傅还喜欢收藏报纸,为此他经常从网上购买了不少旧报纸。随着支付宝和微信的出现,傅德明发现,现在大大小小的商铺都开始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付款,最后连街边卖菜的大妈都随身携带了二维码。 有了淘宝购物的基础,他再向女儿讨教,很快学会了移动支付。现在,无论是超市买菜,还是便利店买盐、味精等日用品,傅德明都习惯掏出手机扫码,动动手指头付款。“我经常进超市、进菜市,拿着手机随时可以支付。”傅德明说,出门不带钱包,正成为身边人的生活常态。 如今,“扫一扫”一词高度概括了我们今天的支付生活。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只需掏出手机便可完成付款,无需找零,便捷安全。由于移动支付具有随时、随地、随身的特点,多应用于小额、快捷、便民等支付领域,如公共交通、旅游、菜场、便利店、移动互联网消费等。曾经的缴费“堵点”被一一打通,如话费流量、火车票、机票、酒店预订、网点门票、医疗、签证、游戏点卡、油卡代充、违章罚款等功能,移动支付生态圈正逐步形成。 多元商业 改变生活 “想购物,有重百、新世纪;想休闲娱乐,有横店影视城、隆鑫中央大街;想吃美食,有德克士、华生园;还有可以和重庆、遂宁滨江路媲美的潼南滨江路……”说起如今在潼南的生活,潼南人杨雯婷很满足。在她看来,现在的潼南购物越来越方便了,“以前买一些品牌货还得去主城,现在家门口就能买到。” 商贸流通,是促进城市繁华的抓手,是带动市场繁荣的引擎,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石。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商务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区商务经济呈现出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商贸市场风生水起、电子商务异军突起等特点,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正在繁荣这座休闲旅游的花园城市、现代宜居的滨江城市、绿色养生的田园城市。 家住桂林街道翠林桂苑的陈女士最近在装修新房,每个周末她都会和丈夫一起在仁豪家居市场或者隆鑫居然之家等地耗上大半天的时间。“房屋装修特别是选择家具款式上,我从不马虎。2010年装修现在住这套房子的时候,我和丈夫最少也跑了5趟成都或者重庆区选择家具,因为那时候的潼南没什么选择,除了几个零售的家居店,几乎没有专业的市场。” 说起9年前装修房子,陈女士还记忆犹新,“过去想买到自己喜欢的家具,只能到潼南周边的大市场,现在情况不太一样了,潼南也有西南国际灯具城、仁豪家居、居然之家等专业市场,想要什么样的灯饰家具都有,实在看不上眼,想定制也行,装修房子所需全都能‘一站式'解决,方便又实惠!” “近年来,随着城区商业版图不断扩张和特色商圈逐渐成熟,我区商贸业逐渐从‘骨干’走向‘丰满’,专业市场日趋繁荣。”区商务委主任刘伟说,“目前,全区现有西南国际灯具城、金海洋朝天门分市场、辰宇汽车园区、蔬菜批发物流市场、仁豪家居等5个专业市场,今年,还将加快滨江商圈、隆鑫中央大街的提档升级,促进品牌和产业聚集。” 记者手记 70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用于购物的“票证”不复存在,如今人们连“钞票”都很少使用,足不出户在家里“购遍全球”,进口商品社区随便买,付款打开手机扫一扫二维码……购物方式的“变奏曲”,浓缩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体现的是潼南商业70年发展的繁荣篇章,更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未来,潼南人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全媒体记者黎昭 张峻豪)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