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全市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潼南区坚持以解决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全面对标改革先进地区,找差距、学经验、抓落实,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六大工程”,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截止目前,共受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01.4万件,即办件99.5万件,当场办结率98.1%,按时办结率达100%。全区政务服务效能水平总指数排名全市第12名,较之前排名提升23个位次。 聚焦工程建设和商事制度改革,“放”出活力和动力 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工程。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全流程、全覆盖改革,全面推广工程建设审批系统,推进“互联网+工程审批”,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办理”。持续精简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和流程,实行以函代证、告知承诺、设计人员终身负责“三制度”,开展审图、勘验、测绘、验收“四联合”,实现项目蓝图、窗口服务、管理系统、材料清单、运行机制“五统一”。落实环评制度改革,实行区域环评“一评多用”,环评审批压缩至法定时限一半。调整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序,水电气讯等市政公用基础服务提前介入,并行办理,施工许可证核发后立即办理设施报装。一般性社会投资项目压减至32个工作日,小型社会投资项目压减至28个工作日。 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工程。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深化“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整合执照、公章、税务、社保、等开户流程,实现企业注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内,要件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可即办即结;推进办理全程电子化,全面公开企业名称库,宣传推广企业名称网上自主申请,实现电子证照申请实现全程网上办,网上登记6507件。优化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简易注销改革进展顺利,9184户主体通过简易注销便捷退出市场。推进企业开办便利化,实行食品生产许可告知承诺制,大力推进“银政合作”,与工商银行等4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285户企业受益。 聚焦事中事后监管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管”出公平和秩序 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强化工程。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原则,严格执行法律法规,逗硬督促检查。出台《潼南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方案》,从制度层面有效规范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为;印发《潼南区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分工方案》,推进联合监管,解决多头多层重复执法;对2017年以来取消下放行政许可事项事中事后监管措施落实情况进行逐项评估,确保监管全覆盖;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实行严格监管,同时,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其健康发展。打通企业注册、市场监管等领域执法数据壁垒,实现“双随机”日常检查全覆盖。抽查案件3185件、占全部案件的6.6%,抽查结果全部上网公开。 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共建工程。不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信用体系,公共信用信息实现共享共用;联合奖惩不断加强。对守法经营、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在日常监管和资金申报上,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并重点支持,对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并列入重点信用监管范围。9家企业被评为守信用重合同企业,1043家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136家企业因严重违法行为纳入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信用信息应用不断深化。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等领域,集中公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17128条,政务查询数据1516次1539条,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使用第三方信用报告2000余份。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互联网+监管”结果使用,提升信用信息使用率,让诚信成为每个企业和个人的“可变现资产”。 聚焦信息共享和满意度提升,“服”出便利和品质 实施数据信息共享工程。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掌上可办”。建成启用城市数据大脑云平台,建成区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完成与市级交换平台15项联合测试,实现与81个市级部门政务数据目录无缝对接,推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政务服务大厅与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对接融合稳步推进,研发爱潼南APP,分类梳理出大需求36项、小需求58项,推进社保、医疗卫生、民政等便民高频服务手机APP上线,与“渝快办”错位发展,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服务事项一网办、异地办、掌上办;公安、税务、民政、规资等部门信息共享集成,不动产登记业务办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与蚂蚁金服深度合作,整合农村土地承包、家庭关系和社会保障等政务数据,上线运行“潼南普惠金融”,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实施群众满意度提升工程。深化行政审批“五个一”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29个行政审批职能部门、741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应进必进”,行政服务中心事项“一窗”分类受理比例达80%。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服务,政务服务标准化向镇街、村(社区)延伸。推新便民举措,实现驾管业务“网上办、就近办”,电子结婚证、电子社保卡、就业补贴“掌上办”,身份证换领补办“全渝通办”,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纵深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专项整治痛点、堵点、难点,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反馈机制,推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服务效率不断提升,评选出服务企业群众“五星级窗口”11个,“服务之星”30人次,形成争创便企利民良好氛围。(区政务服务管理办供稿)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