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居民种植中药材出谋划策(资料图片) 一年之际在于春,春意盎然万物兴。走进寿桥镇碉楼社区,一条条乡村路四通八达,一户户农家小院窗明几净,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一块块田地迸发活力……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尽情地铺展。 “现在我们社区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腰包鼓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有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我们社区有一位‘好当家’。”谈起社区近年来的变化,居民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为“当家人”点赞。 居民口中的“当家人”就是寿桥镇碉楼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恒刚。今年58岁,潼南区人大代表,曾获得过“重庆市优秀党员”。 近年来,陈恒刚带领社区两委以党建为统领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发展水产、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进基层治理,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牵住产业“牛鼻子” 带领居民共致富 “孙啟伦入了4股,分红400元。”“刘文茹种了黄精2.3亩,发放补贴920元。”……分红现场,村民们有序排队、签字、按手印、领取分红款,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近日,寿桥镇碉楼社区居委会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居民们早早赶到居委会围坐在一起,等待着一年中最激动人心的分红大会。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身为社区党支部书记的陈恒刚深知,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才能富起来。 一直以来,寿桥镇主导以小龙虾养殖为居民的产业,担任社区书记后,陈恒刚也不甘落于人后。于是他东拼西凑租了5亩地,自己张罗着进了一批虾苗,开始在自家租的地里搞起了“实验”。陈恒刚深知,只有自己成功了,居民才会没有后顾之忧地跟着一起干。第一年他投放的虾苗因为技术不过关,外加天气因素全部死了,赔得血本无归,致富不是靠一朝一夕,小龙虾养殖给他上了深刻的一课。但他没有气馁,而是积极请教镇上的养殖专家,攻破技术难关。在“实验”成功了,他立马开院坝会将当时的贫困户和有养殖意愿的村民召集起来,将养殖难点、市场销路、养殖前期准备等他走过的弯路整理成经验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当时很多居民都养上了小龙虾。光阴荏苒、暮去朝来。如今,碉楼社区的集体经济在陈恒刚和社区干部们的带领下逐渐发展壮大。目前有虾池16口102亩;种植枳壳树2500株、黄精45000株,占地51亩。吸收村民入股52户,170股。2022年,集体经济收益676181元,每股分红100元。同时,带动村民养殖小龙虾200余户1500余亩;种植黄精、枳壳70余户100余亩。 为了解决农产品销售的瓶颈问题,他还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和微信消费群,帮助农户销售农副产品,实现产品变商品。2022年,累计拉动农副产品销售16万余元。 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现在社区的管线蜘蛛网没有了,蓝顶棚也进行了清理,社区看上去更规范、整洁,让人心情愉悦。”居民刘有富说。 近年来,碉楼社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治理新生态,以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重点,社会治安持续向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为规范村务运行,陈恒刚带领社区干部深入学习“四议两公开”“四务公开”等制度,党务、村务和服务按季度公开,财务按月公开,让各项工作经得起检验。各项议事决策和村级财务支出接受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村级事务更加规范高效。 在社区的街道上,时常能看见陈恒刚带领社区干部开展防邪、反邪、防毒、禁毒工作,该社区还升级了道路交通安全劝导站,劝导员天天上路劝导,随时随地排查调解各种矛盾纠纷,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社。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去年该社区清理“蓝棚顶”52处、无人居住废旧房14户、房前屋后杂物堆22处、田间地头废弃物4处、管线“蜘蛛网”3处,修建公共卫生厕所垃圾运转站1处。扎实推广运用“积分制”、“最美庭院”、“绿色家庭”评比,2022年开展8次全覆盖评分,为村民兑换了洗洁精、抽纸、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同时,全力以赴推进撂荒地整治,去年积极引导农户复耕,完成复耕复种74.08亩。 (全媒体记者 吴鑫袁)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