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教育发展的“神经末梢”,也是打通“义务教育有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进程中,区教委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心,聚焦小学阶段特殊群体和群众期盼,努力办好民生实事,以农村小规模学校为切入点,充分保障农村偏远地区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全力以赴破解乡村教育困境,促进教育公平。 
孩子们上学的路更近了 每天早上起床、洗漱、食堂吃饭,然后再到教室学习只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这在以前的杨晨身上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杨晨家住在五桂镇高碑村,就读于五桂镇小学,从家步行到学校差不多要一个小时的行程,每天很早就要起床,匆匆拿上一个鸡蛋便马不停蹄地往学校赶,还总是担心会迟到。 据了解,五桂镇小学校地处潼南区和大足区交界处,离学校最远的学生到校需要步行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每天早上孩子们需要很早起床,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学校上课,根本达不到小学生每天睡眠10 个小时的要求,且上下学路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刚开始听说可以免费住校,我们还担心学校住宿环境差,特地去看了下,学校的吃住很不错,每个寝室都有独立卫生间,孩子住在学校我们也轻松不少。”张琳琳家长表示,寄宿制学校既保障了孩子的睡眠时间,还减少了接送孩子在上学与务农时间冲突矛盾。 “我们学校是潼南最偏远的山区小学,这儿的学生距离学校一般都在6-7公里,每天家和学校的路途中会浪费大量时间,导致孩子睡眠不足,严重影响孩子学习效果。寄宿制管理可以让学生免于奔波,在学校内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五桂小学副校长王永玺介绍。 
学生德智体多元发展 “在学校,学习和生活都有老师陪伴,老师不仅给我们辅导作业,还教我们打球、剪纸、参加劳动……活动丰富多彩,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真开心!”正在踢足球的曹山川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 据了解,我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瞄准需求,积极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让寄宿制学校成为农村儿童健康成长的阵地,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同学们,我们在剪纸的时候首先把纸对角折起来、然后找痕迹、找对称点……”这是卧佛镇新生小学每天晚饭后的兴趣课程。“除了剪纸,音乐、书法、美术等特色课程之外,学校经常开展劳动实践、体育锻炼等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还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快乐健康的学习。”新生小学支部书记校长刘思宏介绍。 “在学校里面,老师非常关心我们,还会给我们辅导课后作业,食堂的饭菜也很好吃,被子薄了老师也会帮我们更换,生病了会及时带我们去看,让我感觉跟家里一样,像家一样温暖。”卧佛镇新生小学校曹山川开心的说,住校生活不仅让他生活无虞,学习成绩更是稳步提升。 实行寄宿制后,学生当天的作业会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其他在校老师也会抽出时间帮忙照看和辅导。老师们可以及时的发现学生学业上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学校也安排专人管理学生宿舍、合理搭配学生饮食,让学生在学校住的安心,吃的健康。 
学生开心,家长更放心 “妈妈,我在学校跟家里面一样,不用担心我啦,而且有老师和同学的陪伴,也不会觉得孤单。今天晚上我和同学一起看电影、听红色故事,可开心了。明天我们还要学习剪纸……”晚饭后,新生小学学生曹山川用老师的微信绘声绘色地给父母讲起了他在寄宿学校的快乐生活。 据了解,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我区各小学大力开展养教结合教育,通过经常性组织学生生活能力训练和比赛,开通学生免费亲情热线、领导班子轮岗值守、24小时值班、与村社高质量联动等,将温暖和关怀洒向每个孩子心间,让学生在学校也能体验到家一般的温馨。 “之前我家孩子不爱说话,也不爱与我们分享学校的生活。住校后,在老师的关心帮助下,改变很大。前两天周末回家后,主动同我分享他在学校和同学们发生的事情。”新生小学学生刘艳林家长高兴地说。 为了让家长放心,学校还专门邀请孩子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到学校共同体验住校学生生活,不定期进行家访,充分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实行寄宿制管理后,学生们可以在学校内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锤炼,同时可以建立起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长。”卧佛镇新生小学校支部书记校长刘思宏告诉记者。 “寄宿制学校是连接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纽带,对于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进一步推动资源下沉,切实提高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效解决农村学生“无人管、管不好”的难题,切实减轻农村家庭负担,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媒体记者 张峻豪 徐利 )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