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中国·20232023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联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联合参访活动”走进潼南。全媒体记者刘芸摄 
用镜头记录双江航电枢纽建设进展。 
近距离感受女子狮舞独特魅力。 
在普创长顺机械有限公司了解企业创新研发情况。 
走进桂林双坝蔬菜基地。 全媒体记者刘芸摄 
在重庆金兴防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产品情况。 
扫码看更多精彩 恰逢阳光正暖,微风不燥,4月12日—13日,“行走中国·2023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联合参访活动”走进潼南,作为媒体界的朋友,他们进园区、进工厂、进乡村,边走边看、边看边听,用心体会潼南地方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变化和可喜成绩,认真感受潼南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希望,用他们的镜头和笔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潼南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展现良好形象。 据介绍,此次活动由重庆市委统战部、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委统战部、四川省委宣传部以及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邀请了21个国家的28家主流华文媒体联合采访。 风和景明 潼南是一座秀丽之城 四月的潼南,涪江碧波涌动。位于涪江岸边的国家湿地公园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活力水岸和生态湿地于一体,一直以来深受潼南人民的喜爱,成为全区人民茶余饭后的主要休闲娱乐场所之一。公园充分提取“水”元素,打造了集聚动休闲、生态观光、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城市滨江生态景观带,从高处俯瞰,如同一只眼睛,被称之为“城市之眼”。大家漫步在湿地公园内,看着休闲健身的市民从身边穿行而过,真实感受到潼南人民的幸福生活。 乘着习习晚风,登上游轮,两岸青绿葱翠,灯火辉煌,远处涪江大桥横跨南北,一幅如美画卷徐徐展开…… 潼南除了有城市之光,更有古镇之美。坐落于双江镇正街的杨氏民宅作为经典的清代民居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16平方米,规模恢宏,布局严谨,用材考究。拥有房屋厅堂51间,房门108扇,漏窗300余扇,式样繁多,造型各异。堂屋前两立柱的斜撑分别镂刻有“双狮解带”“双狮戏绣球”,其工艺精湛绝伦,更是被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誉为“民族的瑰宝”。 行走在古镇街头,青砖黛瓦,扯扯灯、舞狮、剪纸,大家一边欣赏古建筑群落的古色古香,一边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潼南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一环,潼南正全力培塑“郊游潼南”乡村旅游新地标。“在这里徜徉最美花海,游古镇、品美食,行歌忆旧、畅享风月。”活动中,意大利侨网副主编李恒星等一大群媒体人被新潼南展现的魅力所吸引,纷纷表示愿意向海外的华侨华人传递潼南的美好。 生机勃勃 潼南是一座发展之城 春耕备耕正当时,不负农时不负春。在桂林双坝蔬菜基地内,辣椒、四季豆、茄子、玉米等蔬菜长势良好,勤劳的潼南人民一大早就已到田里辛勤劳作。作为全市首个万亩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常年种植蔬菜10万亩,产品以白萝卜、甘蓝、辣椒、苦瓜、糯玉米为主,是重庆主城区的“菜篮子”,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固定销售网点202个,常年销售蔬菜100万吨,产品远销北京、辽宁、江苏等20多个省市,出口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川渝地区常设销售网点68个,年销售蔬菜35万吨,产值3.2亿元左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在潼南农科城,一行人先后走访潼南种苗繁育中心、柏梓镇小岭村柠檬基地、重庆市油菜品种技术创新成果展示基地等,对潼南农业发展成效赞叹不已。 “一路都是绿色,非常养眼,潼南山清水秀、宜业宜居,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阿根廷华人网副主编崔明才听得认真、记得仔细,他说:“当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柠檬等特色产业。光柠檬种植就有32万亩,年产量25万吨,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实实在在体现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在巨科环保电镀工业园实验室,几尾金鱼正在清澈的水缸中游动。令人吃惊的是,这些鱼缸里的水竟然是园区企业回收处理再利用的电镀废水。企业这一创新举措吸引了参访团所有成员的目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潼南高新区,大家走进重庆金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巨科环保电镀产业园、普创长顺机械有限公司的车间厂房,听取了企业产品介绍、技术革新、新产品培育等情况。 “潼南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围绕城市创新品牌、创新创业孵化、原始创新策源、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引培、社会公共服务等维度的生态体系搭建,有效支持了众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成长型创新企业落地发展。”听完中心介绍人席靖的介绍后,大家对潼南加快数字化变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有了更全新的认识。 “潼南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途径增强技术研发、资源共享、企业孵化、产业升级等功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美国《中美邮报》副社长魏炯才说道,将把潼南最靓的特色介绍给海外的华人,让更多的人能了解潼南,到潼南来投资兴业。 联动周边潼南是一座希望之城 潼南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板块,是重庆、成都相向发展的桥头堡。近年来,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机遇,坚持做强自己,联动周边,奋力打造成渝中部崛起重要增长极。 交通基础设施是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的先行领域,也是畅通经济社会循环的“动脉血管”。作为国家交通运输部“十四五”重点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批16个重大项目之一的双江航电枢纽工程项目现场,塔吊林立、铁臂挥舞,工程运输车穿梭不停,建设者们埋头苦干,一派繁忙的景象。 站在双江航电枢纽施工现场,参访团详细了解了该项目整体情况、施工进度、功能发挥等情况,对项目建设成功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活力充满信心。 据介绍,该项目涉及重庆市潼南区和四川省遂宁市,以航运为主,兼顾生态修复、水资源开发、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预计2024年全面建成投运。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实现川渝两地水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涪江全流域复航;有利于涪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充分保障遂潼两地农业灌溉、城乡居民、工业发展等用水需求;有利于改善涪江生态环境,渠化河道28公里;有利于加强遂潼两地防洪调度,可与四川上游的三星枢纽和下游的潼南枢纽形成联合调度。 “我们看到了双城经济圈建设迸发的新活力,也看到了潼南积极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展现的新作为。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高兴和自豪,为潼南点赞。”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执行社长张春梅说道。 结束一天半的参访活动,大家纷纷在自己的采访记录中留下了潼南浓墨重彩的一笔,向世界展现着现代化潼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进一步提升潼南在海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媒体记者 罗列 马艾)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