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现代化进程中的璀璨明珠
柏梓镇党委书记 李永恒
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潼南,坐落在巴蜀大地的心脏,矗立在嘉陵江的身边,犹如一颗镶嵌于山水间的珍珠,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一阵春风,吹遍了全国大地。党中央一连提出300多项改革举措,为国家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劲而新鲜的动力。随着中央各项改革举措的深入实施,潼南紧随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以其独有的方式诠释着农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民生现代化、高水平开放的精彩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科技,科技赋能产业。潼南积极推动创新机制深入实践,科技引领,让传统农业焕发新颜。在潼南的沃野之上,一场农业科技革命如同雨后春笋,悄然生根与发芽,遍地开花。智能化温室、自动化滴灌、物联网监控……一系列前沿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作物种植全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与产品质量。举个例子,“潼南柠檬”的出圈,就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通过建立柠檬果实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施肥、病虫害预警和质量监测,确保果实的饱满、色泽的诱人,从而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青睐。通过创新构建全过程质量监测体系,使得柠檬果实从枝头“鲜”到仓库,从物流的过程“鲜”到群众的家里。“潼南柠檬”远销俄罗斯、美国和东南亚,成为了“世界品牌”。无数的党员干部同企业主和工人们一道,把自己的“辛苦指数”转换成人民的“幸福指数”。科技的翅膀,赋予了传统农业飞翔的力量,让潼南的特色产业“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申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潼南坚持以绿色为基,生态建设描绘美丽画卷。之前的潼南只是一个朴素的小县城,灰色似乎才是“主色调”,现在的潼南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绿色已经成为了航拍的“大主角”。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让“APEC”蓝在潼南不再稀有,过去的奢望变成了如今的常态。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潼南倾力构筑生态屏障,守护一方净土。从涪江沿岸的湿地公园到遍布城区的盎然绿意,再到农村的厕所革命与城区的污水处理系统,潼南用实际行动为生态文明的目标践行承诺。据统计,近年来,潼南的森林覆盖率稳步攀升,空气质量持续优化,一条条清澈的溪流蜿蜒流淌,勾勒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面。绿色,不仅是潼南的主色调,更是这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生态,不仅是文件中的口号,更是群众切实可感的“真变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守正创新的重要性。潼南的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守住了正”,而且“创了真新”,这一点在文化发展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潼南虽不大,文化是独家,文脉要传承下去,才能在乡土文化中激荡时代回响。文化的根深植于这片土地之中,才能够枝繁叶茂。潼南深知这一点,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杨闇公烈士纪念馆、双江古镇、陈抟故里……一个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标串联起了潼南的文化长廊,每年举办的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太安鱼美食节”“菜花旅游文化节”等,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精神世界,也吸引了八方来客的目光。尤其是潼南名片:柠檬文化,更是遍地开花、成果丰饶。柠檬文化广场的建设,构筑起柠檬文化的硬件基础。原创的MV《檬香恋歌》点击量超过百万,歌声飘香到了全国各地;“柠檬文化节”吸引了超过20万人次参与,小小柠檬成为了大大的品牌,文旅巧妙融合,打造了潼南柠檬的响亮品牌,让潼南柠檬给世界以新鲜的活力。在这里,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憧憬交织在一起,谱写了田园牧歌式的文化现代化画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重点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在这一点上,潼南尤其坚定不移地为群众办事、为人民服务,将人心作为最大的政治,以机制创新护航民生实事。以柏梓镇为例,在调解纠纷方面,柏梓镇发扬枫桥经验,建立了“三类人化解三类事”定纷止争工作机制,选好“中间人”、“带头人”、“明白人”,拉家常、聊闲天、释善意、弃嫌隙,让群众解决纠纷有途径、有靠山。“暖心服务工程”针对的是群众用水用电的小事,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五保户、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让弱势群体不心寒、不吃紧。柏梓镇的民生工作机制,是潼南民生服务体系创新的缩影。在民生现代化的道路上,潼南区从来不松劲、不懈怠,我们始终将人民群众的赞赏作为最高的荣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完善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世界没有永恒的孤岛,开放共赢,内外交融拓展广阔天地,潼南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开放是进步的前提,合作乃共赢的基础。潼南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区位优势,搭建起了连接世界的桥梁。前不久,文天平书记到马来西亚交流柠檬产品的合作和经验,小小的柠檬链接起两国的合作。从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到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潼南的企业家们带着家乡的产品与梦想,踏上了国际化舞台。同时,潼南亦敞开怀抱欢迎外来投资,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能在此找到适宜的成长土壤。开放的潼南,正如一艘满载希望的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潼南现代化的成果丰硕富饶,然后背后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一是国家安全形势风险升高,敌对势力的渗透和攻击依旧活跃;二是产业基础仍不够稳固,即便是优势产业的外向型经济仍未完全形成;三是财政收支矛盾仍然较为突出,重点领域的经济风险较大,债务风险的化解不够彻底,使得保民生、保就业的压力十分突出;四是党建现代化程度需要提升,少数干部或是“躺平”思想盛行,或是本领恐慌严重,与中国式现代化与潼南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够符合。挑战不可忽视,前路依旧漫漫。
前路漫漫,漫漫也灿灿。俗话说,“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回首过去,危中有机,转危为机比比皆是,潼南的每一步成长都镌刻着奋斗的印记;展望未来,潼南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绘就全面现代化的雄伟蓝图。这片土地,充满活力,科技与自然交相辉映,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开放与发展相得益彰,共同编织着一幅绚丽多彩的时代的彩绸、民族的锦缎。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潼南书写现代化篇章的劲头很足,笔耕不辍。当2035年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我相信潼南将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卓越的贡献成就,再次惊艳世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编辑 何云飞
编审 王 鹏
监制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