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高效能基层社会治理取得实效的调研报告
别口镇党委书记 付元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要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把基层的工作做好,进一步优化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不断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此,本文以潼南区别口镇为例,研究党建引领治理机制、提高村民素质能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提升乡村干部能力水平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解决措施,构建以党建为核心、以治理为目的的基层治理体系,从而有效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一、新时代强化农村基层治理所面临的现状
(一)农村独特的复杂性
我国农村因人口基数大、生产力水平低、地理环境限制及民俗多样性,导致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以潼南区别口镇为例,该镇拥有1.5万余户籍人口,在家人口30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约62%,且多数为留守老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特殊人群需求集中。
一是人际关系复杂:一些村家族势力强,解决矛盾和利益分配困难。二是干部素质差异:包村干部与村干部在经验和能力上存在差异,影响问题处理一致性。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夹生干部”导致惠民政策执行不力。四是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财政支持,制约村民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落后背景下,基层事务的权力仍然受到宗法伦理的影响,导致“乡绅”阶层的治理空缺未得到有效补偿,致使“人治”在某种程度上仍占主导地位。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够有效解决资源整合等问题。
目前,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体经济发展能力不足:村级集体经济年收益普遍较低,示范引领作用不强。二是群众引导力度不足:部分村仍存在长期上访现象。三是群众工作需改进:部分村干部的工作方式影响群众口碑。因此,需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以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强化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路径
(一)完善体系,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
构建镇级基层治理指挥中心,作为治理的中枢,由镇党委统一领导,搭载智治平台,负责监测、分析、协同和应急指挥等。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格局,整合综合办事机构和事业站所,构建以党建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强调通过党建带动群建,促进资源聚集和人心凝聚,将党建资源有效转化为实际效能,形成全面活跃的治理局面。
(二)建强基层组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凝聚力
第一,以常态化学习政治理论来解决“盲点”。采取“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镇村干部培训等方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十大精神、党史、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守底线。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基层为民办实事的能力。
第二,以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为契机破解“痛点”。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将工作能力强、威望高的老同志、年轻干劲足的大学生等精兵强将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别口镇辖7个村(社区),通过换届,选出7个支部书记实现支书、主任“一肩挑”,共有村级专职干部(含本土人才)35人,平均年龄43.77岁,大学及以上学历(含大专)24人,高中(含中专)9人,初中学历2人。其中,女性13名,占34%,男性22名,占66%;中共党员24名,占69%,群众11名,占31%;30岁以下5人(本土人才4人),占14%,30-39岁10人,占29%,40-49岁7人,占20%,50-59岁9人,占26%,60岁及以上4人,占11%;在村工作20年以上的有6人,占17%,10-19年的有4人,占11%,5-9年的有9人,占26%,5年以下的16人,占46%;返乡创业人员7人,主要从事花椒、蔬菜、中药材等种植和生猪养殖等行业,全面配强了村社区基层干部队伍,增强了干事创业的力量。
第三,以办实事解民忧为目标,结合主题教育,聚焦新发展理念、民生保障、脱贫成果及社会治理,推动党员主动参与,增强群众满意度。通过“红岩党员·马掌铁”志愿服务队,党员深入群众,听取意见,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以民为本,用群众满意度衡量村干部工作,加强监督,表扬表现优秀的干部,及时教育和更换工作作风不实的干部,提升服务水平。
(三)建强网格队伍,提升基层社会治理队伍的战斗力
抓实“1+6+N”网格管理,全镇共设置19个网格,配齐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执法工作人员、红岩先锋志愿者等工作力量,落实镇领导班子成员包网进格、镇干部全部入网进格,网格力量对网格情况熟悉,能有效开展工作,实行动态调整。网格党组织实现全覆盖,19个网格共建立了19个党小组。根据各村(社区)的实际情况,各网格长负责的网格区域常住人口不超过2000人,网格员所负责的网格内常住人口未超过1000人,保证足够的精力、时间处理网格事务。同步建立“潼心共治”网格微信群19个。做到“444”工作要求,即“4定”:定格、定人、定责、定章;“4知”:知网格概况、知居民家情、知社情民意、知求助对象;“4能”:能走访调查、能宣传走动、能解决矛盾、能赢得信任,使网格员在具体工作时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形成生产互帮、生活互助、邻里守望、矛盾联调和治安联防等互动治理模式,开创了““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局面,实现全村和谐稳定。
(四)抓自治强基,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行动自觉
第一,组建村民议事机构,夯实基层自治基础。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和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增强群众参与感。落实群众路线,鼓励村民为共同家园贡献,探索与企业、社会组织等的联动,促进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党员担任志愿服务队长等角色,加强与群众沟通,召开“村民议事会”解决治理难点。同时,弘扬法律精神,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引导农民学法、守法,倡导在法律框架内处理矛盾纠纷。
第二,组建“红岩党员·马掌铁”志愿服务队。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淳朴民风,通过“情”、“帮”、“享”促进邻里关系。定期组织公益活动,增强村民互动与凝聚力,激励关心集体与公益事务。开展选树评比活动,营造见贤思齐的氛围,加强舆论导向,借道德力量规劝不良习俗。
第三,组建矛盾纠纷调解队,开展调解活动,化解矛盾纠纷。在各村组成立调解队,成员由有威望的党员、乡贤等组成,并设立“巾帼流动调解队”。调解重点包括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及妇女维权,及时排查隐患,力争将纠纷化解在基层。
第四,组建社会治安巡防队,开展巡查活动,维护乡村平安。由年轻力壮的村民组成,每村小组至少两名巡防队员,每周巡查至少两次。与镇派出所联动,打击黑恶势力,维护乡村平安,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法治平安乡村。
编辑 何云飞
编审 王 鹏
监制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