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间重晚晴,莫道桑榆晚……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句子,都指向了一个群体:老年人。
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明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老年节。每逢重阳节前后,全国各地都会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活动,以此表达对老人的尊重与敬爱。
丰富多彩的敬老形式,这很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陪伴老人的重要性,这也很好。但是,相对于物质上的关怀、情感上的陪伴,许多老人最苦恼的,是一道横亘在面前的“数字鸿沟”,如智能设备功能不会用、手机App套路多认不出、数字化便民措施用不顺手,等等。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设备的普及,尊老敬老,是时候把在消除“数字鸿沟”上再进一步了。
老人面对的“数字鸿沟”,核心问题就两个:一个是不会用,另一个是用不顺。完全不会用的情况比较少见,用不顺是主要的“拦路虎”。这些问题很具体,比如常见手机设置、常用软件使用技巧、网上购物、防范电信诈骗,等等。许多老人并非完全一窍不通,只是一知半解,要么学会使用后忘得快,要么是对与自身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许多功能,缺少研究的主动性。
对这类问题,急不得也慢不得,当务之急、有效之计,是家庭、社会和企业三管齐下,帮助老人找到越过鸿沟的船和桥。
对家庭而言,最直接的是让老人们认识到,手机不仅是娱乐工具,还是实用工具,能给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捷。一方面,鼓励老人不要将智能设备当作可怕的漩涡,而是尝试提高使用频次;一方面,要针对老人日常的使用软件、应用场景,做好相应的使用流程讲解说明。从扫码支付到在线问诊,从打车叫车到社交分享,旁人讲十遍不如子女讲一遍,如果能配上子女亲自制作的操作手册,定能让老人更好地使用数字设备设施。
对社会而言,老人群体的活动范围不大,社区应当在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中,发挥更大作用。一人学习,多少有点不好意思,但街坊邻居一起学习各类使用技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社区也能通过技能传授,了解更多老人的个人情况、所需所求。老人们学习后,相互讨论、交流与应用,能让新知识迅速转化为日常使用技能,真正帮助老人们面对“数字鸿沟”不慌不忙、自然从容。
对企业而言,要在适老化方面作出更多努力。许多硬件,将目标群体确定为老年人,开发出的设备如老人跌倒报警器,就深得老人喜爱;许多软件,也专门设置了“大字版”“适老版”,通过将字体变大、操作流程简化、减少广告推送等方式,服务老人。从更宽泛的角度说,许多老人一方面对智能设备充满好奇,一方面又对身边亲友沉溺于“耍手机”抱有偏见,这就需要相关企业出手,扛起社会责任,减少过度的算法推荐、广告推送,不要侵犯老人们的合法权益。
根据我国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经接近11亿。11亿中,也有数以千万计老人的身影。多方携手,在尊老敬老爱老的温馨氛围中,更好地服务老人,让老人们更好地跨越“数字鸿沟”,功在当下、利在长久,值得人们认真思量、落在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