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天台山农文旅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卧佛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朱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卧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期,卧佛镇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调研组,采取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走访调研等方式,就推动卧佛镇天台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村情概况
天台村位于卧佛镇西南面,与新胜镇、塘坝镇毗邻,距卧佛场镇5公里,距潼南城区32公里,铜安高速、潼荣高速、G246国道贯通全境,幅员面积7.5平方公里,林地2600亩,耕地面积为2169.8亩,属以山地为主的丘陵地带,常年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该村山势绵延,树木众多,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69%。
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683户2048人,其中外出务工730人,建卡贫困户67户257人,监测户7户21人,低保户25户35人,残疾人55人,特困人员9人。天台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6名。自2014年被列为市级贫困村以来,天台村强化党建引领,以“产业带动、富民兴村”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着力提升带领群众致富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于2015年成功“脱贫摘帽”。2023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
(二)旅游资源概况
天台山座落于天台村境内,海拔505米,是潼南南部第一高山,登上山顶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天台山上有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云峰寨,共有五门(东门、小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五石(碾子石、老鹰石、蛤蟆石、马踏石、银窝石)、三树(夫妻树、百年核桃树、兄弟树)、两池(天池、瑶池)、一街一炮台等大小景点20余处。天台山云峰寨古城墙、寨门等保存较为完好,历史人文厚重、自然风光优美,是卧佛镇“两山一水库”(天台山、马龙山、铜车坝水库)的核心景区,是渝西山乡旅游精品线路重要节点。
(三)发展概况
近年来,卧佛镇立足天台村特色资源,采取对上争取项目资金、吸收社会资本、集体经济入股、财政贴息等方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了天台山户外营地、魏家院子精品民宿,新建了环寨步道,配套了公厕、停车场等。坚持统一规划,新建乡间雅院15处,改造危房4处,强化人居环境整治,推动“旧房换新颜”。充分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村集体经济带动,扶持种植大户发展规模经营,培育金丝黄菊、天台山大米、卧佛竹麻编等产业5个。天台山大米被评为重庆市名牌农产品,获得重庆市第四届迎春展销会“消费者喜爱产品”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结合天台山实际,通过多方争取资金,虽然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按景区标准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云峰寨古城墙长达3公里,由于年久失修存在多处塌方,未及时修复。特别是有800米邻崖路段缺少安全护栏,存在较大隐患。二是古城墙环寨步道为毛坯路,游客体验感差,与景区不配套。三是现景区以步行观光为主,没有供游客休息的凉亭,缺少游客参与的体验项目。四是虽实施了抗旱提水工程,但仅能满足生产需要,景区高温时段生活用水问题仍未解决。
(二)文化挖掘不够深入。“文化铸魂”是景区打造工作中的重要原则。由于景区建设处于初始阶段,对天台山文化研究不多,缺乏具有辨识度、标志性的成效。一是对古寨、古城墙的研究刚起步,历史记载文献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未深入分析其内涵和价值,文化故事不生动,文化展示不充分。二是石雕石刻文化有待考究,天台山上有石碾子、石棺材、石房子、摩岩造像,蕴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对它们的研究和展示不够,未能与马龙山卧佛、大足石刻、安岳石刻等石刻文化联动。三是市级非遗卧佛竹麻编,主要以编织草鞋为主,产品样式单一,传承与创新不够,缺少参观体验场所,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旅游业态不够丰富。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住宿、购物、娱乐”存在一些短板,缺乏吸引力、体验感、回头率。一是虽然建好了多处乡间别院,缺乏运营经验,吃住品质不够高,与民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二是虽然建成了天台山户外营地,但运营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露营区域设施配套还需进一步完善。三是景区供游客休闲享用的自助烧烤、奶茶咖啡、棋牌娱乐等项目较少,土特产产品开发不足,无法满足游客日常游玩需要。
(四)要素保障不够健全。由于天台山地处偏远,受历史及多种因素影响,要素保障欠缺。一是景区及周边建设用地少,仅有0.57公顷,加之审批手续复杂,游玩体验项目落地难。二是天台村在家青壮年劳动力仅92人,占常住人口的14.3%。加之缺乏专业化、系统化培训,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三是天台山累计投入近500万元,但文旅项目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政府投入不足,社会资本持谨慎态度,建设资金较为紧缺。
(五)营销宣传不够广泛。随着渝西山乡联动发展,卧佛镇天台山的知名度得到一定提升,但前期主要精力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未对天台山开展系统的营销宣传。一是未精心制作宣传片,未设计标识logo,也未策划明确的宣传主题及口号。二是未邀请各级媒体进行专题报道,未在天台山举行过各级各类重要赛事及文娱活动,日常游玩人员多以周边群众为主。三是在区级以上宣传矩阵中,天台山露脸次数不多、社会知晓度低,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状态。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规划建设。主动对标对表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渝西山乡旅游精品线路的部署要求,抢抓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契机,充分借鉴“千万工程”经验,邀请农文旅融合发展领域专家把脉问诊,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强化项目包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入驻,争创天台山国家3A级旅游景区,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二)加大设施投入。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精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强与区级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实施集中供水项目,升级完善民宿、露营基地、垂钓等配套设施,修缮古城墙、古寨门,恢复古炮台,改造环寨步道,新建邻崖护栏、凉亭,扩建停车场,安装路灯,完善标识标牌,迭代升级天台山郊游IP2.0。
(三)突出品牌培育。注重文化传承,建设展览馆、村情馆、非遗馆,打造古寨文化历史游、非遗文化研学游、石刻文化观赏游、农耕文化体验游等品牌,以丰富的农文旅活动形式和产品吸引游客。依托“一镇一宴”、“潼”台比武“镇”功夫、“卧佛人讲复兴事”等载体,讲好天台山的故事。提档升级天台山大米、金丝皇菊、生姜、水果等农特产品,做优做亮卧佛拳头滑肉、酸海椒回锅肉、剁椒巴骨肉等特色美食,唱响天台山农文旅协奏曲。
(四)加强营销管理。吸引社会资本和运营团队,完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户外运动、文化体验等配套设施,让游客吃住放心、游玩舒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抓好创业带头人、民宿经营者、旅游讲解员等人员的培训,鼓励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投身乡村旅游发展,增强乡村旅游内动力。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拍摄专题片、宣传片,举办特色赛事,开展多层次宣传营销活动,不断提升天台山的知名度。
(五)深化区域联动。坚持协同发展,以天台山景区建设为牵引,突出游山玩水、康养运动主题,加快形成卧佛镇“两山一水库”旅游线路小循环。加强与接壤的塘坝镇、新胜镇、五桂镇互动,注重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积极构建渝西山乡精品旅游大环线。依托铜安高速、潼荣高速,抢抓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机遇,加强与大足区、安岳县等毗邻地区联动,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编辑 何云飞
编审 王 鹏
监制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