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网讯(记者 李彦亭 通讯员 张继明)在太安镇太平村的田埂上,总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他怀揣着磨破边的笔记本,脚步踏过每一块农田,身影掠过每一条村道,与村民交谈时总带着爽朗的笑声,却在倾听群众难处时蹙紧眉头——他就是我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太安镇第十九届人大代表文春来,也是太安镇太平村的党支部书记。
自2021年12月当选区、镇人大代表以来,他始终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誓言镌刻在心头,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践行使命,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间,书写着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动人篇章。
叩开百家门:把民情记在笔记本里
2021年12月文春来刚被选举为区人大代表、太安镇人大代表,就被几位村民拦在村口。“文代表,我们六组的田坎路下雨就打滑,老人摔了好几回了。”“电压太低,打米机都带不动,能不能想想办法?”......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他赶紧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借着暮色匆匆记录在纸页上,“道路硬化”“电网改造”几个字被他重重画了圈。
这样的场景,在文春来履行人大代表职务中已是常态。他深知,人大代表是群众与政府之间的“传声筒”。履职伊始,他用三个月时间走遍全村 7 个村民小组,敲开 300 多户农家的门。笔记本上记满了家长里短:五保户刘大爷的房屋漏雨,困难儿童小米需要文具,返乡村民老高想搞蜜蜂养殖却缺销路......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在他眼中都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履职清单。
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民情地图”,每个院落用不同符号标注,红色三角代表困难家庭,蓝色圆圈是创业农户,黄色五角星则标记着需要重点关注的留守老人。
“代表履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对策,而是要走到群众中间找答案。”文春来常说。他经常蹲在村里的石堰(小地名),村民们扛着锄头、背着背篓围过来,群众提问题,他当场回应,能解决的立刻联系相关部门,暂时办不到的就解释政策、记录在案。当听到多位老人感慨“农闲时只有压田坎”时,他的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重点标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敢破千层难:让代表建议落地成民生实景
作为基层人大代表,文春来始终坚持“代表建议来自群众,办理成效惠及群众”。针对村里道路泥泞的问题,他提出《关于助推太安镇太平村乡村振兴快步发展的建议》《关于韦罐路至潼柏路横线乡道扩宽白改黑的建议》《关于韦玉路太安段主要路口设置路灯的建议》,推动太安镇将太平村纳入全镇道路改造重点区域。为了争取项目筹集资金,他无数次往返于区级相关部门和镇政府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底,全村完成 12 公里主路、15 公里产业路、7公里入户路的硬化,太平村道路通达率达到了99%以上。
“这辈子没想到能在自家门口走上这么好的路,文代表说话硬是算数!”88 岁的刘婆婆看着平整的水泥路感慨道。
在推动产业振兴的进程中,文春来的人大代表身份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当他发现村里大量土地闲置撂荒,先后以人大代表的名义向区农业农村委提交《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土地改造的建议》《关于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的建议》《关于韦罐路沿线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建议》,详细分析太平村的地理优势和改造潜力。在他的积极协调下,土地宜机化改造、国土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个项目陆续开工。改造现场,他每天蹲守项目建设现场,监督质量、调解纠纷,如今,曾经的“撂荒地”变身“希望田”。文春来带领村两委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村集体经济为引领,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稻田+”综合种养殖、油菜制种等产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土地入股有分红,基地务工有薪酬”的双重增收,更是带动全村共同发展粮油产业超1500亩。
温暖万人心:把履职写进群众心坎里
2023年中秋,太平村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晒谷场变身大舞台。文春来联合同诚志愿者协会策划的“庆中秋・迎国庆”文艺活动在此举行,载歌载舞中,笑容洋溢在每个村民脸上。爱心理发师手法娴熟地为老人理剪头发,眼科医生挨个为在场村民检测视力、调配老花镜,医生志愿者团队现场提供免费体检。打糍粑的石槽旁围满了孩子,文春来卷起袖子示范:“要趁热使劲捶,糍粑才够软糯。”糯米饭团在木杵起落间渐渐变得晶莹,乡亲们蘸着黄豆粉吃得满嘴香甜。
“以前中秋就自家吃个月饼,现在全村人一起打糍粑、看节目、庆中秋,热闹得很,如此闹热的场面几十年来在太平村还是第一次。”村民文大爷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一定要让乡亲们热热闹闹过个年!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的“喜迎新春乐享太平”联欢活动更是成了村民的“文化年夜饭”。2024 年春节前夕,村委会前的空地上支起三口大锅,文春来带领村两委熬制着红糖汤圆,糯米香混着红糖的甜香飘满全村。400 多位村民围坐在一起,看杂技、听川剧、猜灯谜,8 岁的留守儿童小伟第一次在现场吃到热气腾腾的汤圆,举着碗说:“汤圆真甜,杂技节目比动画片还好看!”活动结束后,不少老人拉着文春来的手说:“现在过年再也不冷清了,盼着明年还搞!”
这些活动的背后,是文春来连续几个月的奔走协调和同诚志愿者协会策划方案、邀请表演团队赞助节目、说服相关企业捐赠物资、带着村两委排练节目。他常说:“口袋鼓了,脑袋也要富。”如今的太平村,不仅有了固定的文化活动场地,还成立了广场舞队、二胡唢呐组合,曾经单调的乡村夜晚,如今被欢声笑语和悠扬的歌声填满。
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中,文春来充分发挥代表的引领作用。他发起成立“乡贤理事会”,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返乡创业的企业家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制定《太平村村民公约》,设立“积分超市”,将垃圾分类、邻里互助等纳入积分考核。针对部分村民习惯散养家禽、乱扔垃圾的问题,他带着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自己带头清理村口的卫生死角。如今的太平村,村道两旁鲜花盛开,文化墙上绘着农耕壁画,每逢传统节日,村广场上就会举办庆祝活动,欢声笑语取代了往日的争吵谩骂,文明新风浸润着每一个角落。
初心映日月:在新征程上续写担当
2025年春天,文春来又迎来了新的忙碌——筹备区人代会的建议。这一次,他关注的是农村电商发展。
在走访中他发现,村里的优质大米、蜂蜜、土鸡蛋等农产品没有销路,而城里人想买正宗土货却找不到渠道。于是,他带领村两委考察学习,拍摄短视频、开设“潼太优品”直播间,自己当起主播,向网友推介家乡的农产品。“我打算在人代会上提出《关于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的建议》,让更多乡亲搭上数字快车。”他的笔记本上,新的履职计划已经列满三页。
从田埂上的“倾听者”到产业振兴的“领路人”,从民生难题的“破解者”到乡风文明的“播种人”,文春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大代表的多重角色:既是群众呼声的“传声筒”,更是解决问题的“千斤顶”;既是政策落地的“催化剂”,更是基层治理的“绣花针”。在他的带动下,太平村的基础设施、乡风民俗、生活品质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他本人也两次被区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基层人大代表”。
站在山坡上,文春来望着远处金黄的稻田和错落有致的新农居,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笔记本上,最新记录的是村民关于编制太平村村史的建议。“人大代表的任期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是无限的。”他说,“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一直走在这条田埂上,把履职的脚步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沾满泥土的裤脚上,远处传来孩子的笑声。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新的故事正在续写---关于坚守,关于奋斗,关于一个人大代表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责编 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