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认真汲取科学经验智慧。
圆桌沙龙上专家们交流互鉴。
7月5日,潼南巴川中学校园内涌动着教育创新的思想激流。由重庆市教育学会教育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潼南巴川中学承办的市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研讨会在此隆重举行。来自重庆市教育学会、潼南区教委的有关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专家,以及全市50位学校参会代表、教育学会教育文化研究专委会代表、潼南区德育干部与班主任、巴川系学校100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重塑班级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题展开深度研讨。会议集中展示全市多所学校班级文化创新成果,共同优化育人环境方案,探索营造积极健康班级文化,系统提升班级育人实效,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优良环境,为破解新时代育人难题提供方案。
重庆市教育学会秘书长苏飞跃致辞。
老师们分享班级文化建设案例。
直面教育转型核心命题
“班级文化生活,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摇篮,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石,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重庆市教育学会秘书长苏飞跃在开幕式上直言。
据教育部2024年调研数据显示,68%的中学生认为“班级生活缺乏让自己闪光的机会”。北京师范大学研究进一步指出,Z世代学生对“参与感、认同感”的需求强度较十年前提升42%。这些数据揭示出传统班级管理模式面临的深刻挑战。
“班级是立德树人的最小细胞,却承载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潼南巴川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区域教育标杆,潼南巴川中学历经十年深耕形成精细化班级管理模式,通过“一班一品”特色创建、“班级文化展示”活动、“自主教育积分银行”“学生成长手册”等实践,不仅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更成为推动潼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据悉,在2023—2025年区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上,巴川中学教师团队已连续三年获得大赛一等奖,交出班级文化建设亮眼答卷。
“巴川中学的‘理论赋能+工具革新+经验共享’三维模式,相关经验值得借鉴,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的成长被看见、被理解、被信任、被表扬、被尊重、被激励,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存在感、认同感。”重庆市教育学会教育文化研究专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重塑新时代班级文化生活倡议书以舞台剧形式呈现。
师生通过舞台剧诠释倡议书。
构建三维育人创新体系
“让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安全的港湾、文化的沃土、民主的舞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安心扎根,茁壮成长,绽放个性,追寻理想,奔赴未来!”当重塑新时代班级文化生活倡议书以舞台剧的形式予以展现,三维教育育人体系立刻有了真实写照,到场老师们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从中汲取育人智慧。
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陈宇教授随后进行了《重塑班级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题讲座,通过具体事例引出科学理念,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理念。这一观点与会议发布的《重塑班级文化生活倡议书》形成理论呼应。
据了解,倡议书提出的五个实践路径,即建立“班主任—班干部—学生”三级预警机制筑牢安全屏;共创班徽班歌精神标识深耕文化沃土应;推行“班级CEO轮岗制”践行民主管理;建立“成长能量银行”搭建成长阶梯;指导制定“目标打卡表”“反思日记”赋能自主发展。这些时间路径也与专家分享的案例异曲同工。听取专题讲座后老师们纷纷给予一致好评。“专家的分享令我醍醐灌顶,接下来我将努力打造更加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加优质的环境。”潼南巴川中学教师王玥表示。
案例交流环节中,10位优秀班主任呈现的创新实践引发热议。“通过绘制‘班级精神树’,让学生用树叶卡片记录特长与梦想。”“推行‘微成就认证’制度,将日常劳动、互助行为转化为成长积分。”“实施‘目标打卡本’‘反思日记’工具,通过‘小成就分享会’提升自主管理能力。”“设立‘学生校长助理’岗位,赋予学生参与校园治理权利。”老师们纷纷分享实践案例,听取这些意义非凡的案例分享后,重庆市教育学会教育文化研究专委会理事长杨昌义表示:“当班级活动承载生命意义,教育才能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生命润泽的跨越。”
在圆桌沙龙环节,五位专家通过交流互鉴形成共识:价值导向需从“唯成绩至上”转向建立包含品德养成、兴趣发展、社会担当的多元坐标系;管理机制应从“教师主导”升级为“学生协同共治”;育人方式要由“规范约束”进化为“成长自主赋能”。重庆市教育学会教育文化研究专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举办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方式检验“带班育人方略阐述”“主题班会设计”能力,依托“涪江名师”培养计划开展专项研修,构建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
潼南巴川中学校长致欢迎词。
班级文化建设分享展示。
深化育人实践新路径
“本次研讨会强化了班级文化生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会议成果将有力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潼南巴川中学校长苏小波向记者介绍,后续学校将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强化班主任“领航力”,通过顶层设计、系统规划、精准培训来助力班主任把握班级文化重塑方向;二是实施“双轮驱动”,外引优质专家资源、内挖本土教育特色,以实践项目激发学生主体性;三是构建“协同共育圈”,搭建区域、城乡学习交流平台,营造安全民主、充满活力的成长生态,为潼南德育创新提供实践范本。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破解“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发展”的矛盾提供实践路径,更通过重塑班级文化生态,推动基础教育回归“生命润泽”的本真使命。潼南区与会教育工作者纷纷表示,将携手共进,以重塑班级文化建设为契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加优质的环境,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潼南智慧。(全媒体记者 丁怡然)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