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采摘桃子。
眼下正是瓜果飘香、虾肥水美的季节。“走百村看百业”栏目记者近日走进柏梓镇,从瓜甜桃红虾正肥的时令鲜货,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柠檬、蔬菜、粮油、水产等种养殖基地,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业态,绘就柏梓镇“一村一品”的产业振兴画卷。
柏梓镇西瓜产业基地。
记者现场采访西瓜基地负责人。
时令鲜货“丰”景喜人
柏梓镇坚持党建引领,扎实推进“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因地制宜盘活利用集体闲置资产,大力推进“西瓜、蜜桃、稻虾”等产业规划布局,培育“强村公司”、土地合作社等促进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发展,并探索助农多元增收模式,推动了产业持续增值、农民持续增收。
走进四合村,连片的西瓜基地里,果美、8424、美都等品种的西瓜浑圆饱满。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品质好、口感甜,销路根本不愁!”基地负责人苏余珍介绍,该村西瓜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年产值约1500万元。科学的土壤改良、滴灌技术和有机肥料应用,保障了西瓜的高品质。更让村民高兴的是,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西瓜产业带动了200余户村民增收,人均年增收可观,“甜蜜产业”名不虚传。
在郭坡村的桃园,贵妃桃、黄桃挂满枝头,令人垂涎。“口感脆甜,市场欢迎度高!”种桃大户李先生自豪地说。郭坡村的桃子产业,不仅果实畅销,更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依托连片桃林打造的观光基地,花季赏花、果期采摘。村里推广“支部+家庭农场+庭院经济”模式,引导村民利用林下空间养殖、发展农家乐,有效盘活资源,拓宽了增收渠道。
朱家村的虾塘边,村党支部书记傅小林介绍着“虾稻共生”的妙处:“这种模式减少化肥农药60%,提升稻米和小龙虾品质,实现‘一田双收’,亩均利润显著提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统一技术、订单回收,小龙虾产业解决了养殖户后顾之忧。村民流转土地收租金、基地务工学技术赚薪金,小龙虾产业正成为撬动乡村发展、带动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柏梓镇柠檬基地。
“柠檬金果”链动百业
时令产业的欣欣向荣,是柏梓镇农业多元化的缩影。作为柠檬特色小镇,柠檬产业发展早已突破传统农业的边界,形成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配置,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乡村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围绕这颗“金果果”,柏梓镇坚持“园区带动、绿色生产、融合发展、科技兴农、利益联动”的发展思路,构建了集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完整链条。全市首个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建在该镇郭坡村,每年可培育标准化脱毒育苗100万株,接穗20万枝,从源头上保障品质和可持续。推广“柠檬产业大脑”服务种植,持续提升产量效益。盘活闲置资产建成镇级“近零碳”产业园,完善配套吸引多家柠檬初(精)加工及配套项目入驻。目前,全镇柠檬规模化种植超4万亩,年产鲜果8.3万吨;培育初加工企业7家,修建冻库15个、30000平方米,产业综合产值达4.5亿元。
同时,柏梓镇精心打造“檬香万里”文化展示平台、“柠檬书院”精品民宿,创新开发“柠檬宴”、新潼菜“檬香如意果”,让柠檬深度融入餐饮文化。连续成功承办潼南“柠”聚力·跨年迎新周、柠檬健康田园跑等大型活动,常态化举办采摘节、赏花节,探索“云认养柠檬树”共享模式,年均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区域影响力显著提升。
虾农打捞小龙虾。
品尝柏梓镇小龙虾。
沃野深耕壮大优势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农业基础和现代化生产方式。柏梓镇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业、智慧农业。
改造高标准农田1.4万亩,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企业3家,全镇机耕、机种水平超60%,持续催生新要素、新产业、新模式。郭坡村700亩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成效初显。通过集中规划、连片流转,破解土地零散化,引导“好地”向“好主体”集中,解决了粮食生产“稳定难”和要素“集聚难”,有力推动粮油、蔬菜产业规模化、现代化。支持六周农业公司在朱家村建设600亩高标准油菜制种基地,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带动农户科学种植,提升油菜产业效益。全镇已培育种粮大户40余户,规模化种粮7000余亩,机械化与科学管理显著提升效率效益。建成的6个高标准蔬菜标准园尤为亮眼。智能灌溉、病虫害监测、水肥一体化高效运作,统一规划管理,实现“种子到餐桌”全程标准化生产。“我们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郭坡村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并应用物联网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保障了蔬菜周年供应。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完善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从田间到市场全程可追溯,守护‘舌尖安全’。”
从时令鲜货的瓜田桃林虾塘,到四季飘香的柠檬园、粮油基地、蔬菜大棚,柏梓镇立足资源禀赋,深挖特色优势,通过多元产业的协同并进与深度融合,正稳步实现着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乡村美丽的华丽蜕变。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农民幸福是根本。”柏梓镇相关负责人谈及未来发展时坚定地表示,“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充分挖掘各村特色,让每个村社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这不仅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更通过品牌化塑造、规模化经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全媒体记者 陈俊霖)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