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山东聊城一家肯德基店内,众多老人长期聚集于此,聊天、打牌、休息,却鲜少消费。这看似寻常的一幕,却让商家倍感无奈:经营空间被挤占,顾客体验受影响,生意可能因此受损。事件引发热议,其背后折射出的远非简单的“蹭凉”问题,而是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政企责任边界以及社会资源如何更优配置的深层考题。老人们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更舒适、更便利公共纳凉空间的无声呼唤。
首要之策在于切实提升公共服务的“清凉”供给。老人们涌向商业场所,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家门口缺乏足够的、有吸引力的公共避暑选择。解此困局,关键在于政府能否有效盘活和升级现有公共资源。社区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室内场所,应成为夏季纳凉的“主力军”,这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确保空调等制冷设备高效运转、环境整洁舒适;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尤其覆盖高温时段;增设适合老年人的休闲设施,如简易的棋牌桌椅,提供免费饮用水。对于公园、街头绿地等户外空间,则需在树荫下合理增设安全、便利的休憩座椅,方便老人就近歇脚。只有当普惠、便利、舒适的公共纳凉空间触手可及,老人们才无需“转战”商业餐厅。
核心关键在于清晰厘清政府与企业的责任边界,优化“为企服务”。提供基础性、普惠性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天然职责,不应模糊化,变相转嫁给市场主体。当前部分商家面临的“无奈”,很大程度上源于这种责任边界的不清晰,政府亟需明确态度。企业提供的是商业服务,而非公共服务的替代品。在此基础上,对于确实鼓励或需要企业在特定条件下为社会提供便利,必须建立一套公平、透明、可操作的补偿与支持机制。例如,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对在极端高温天气或特定时段,为老年群体等提供纳凉空间的企业,给予合理的运营补贴或税费减免。这种机制的逻辑在于,既要认可和补偿企业的社会贡献,又要确保其正常的商业经营不受根本性冲击。唯有通过制度设计,清晰界定权责,并给予企业应有的尊重和保障,才能避免商家陷入“代位履职”的尴尬与损失,真正优化营商环境。
务实之举在于创新合作模式,激发多方共赢的可能。在夯实公共服务基础、厘清政企责任的前提下,可以更积极地探索一些引导性、创新性的合作路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一方面,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媒体应加强宣传引导,呼吁公众更合理地使用各类空间资源。鼓励老人们优先选择政府提供的专门纳凉点,在进入商业场所时,也尽量体谅商家的经营需求,避免长时间过度占用资源影响他人。社区可制作清晰的“社区清凉地图”,标明各类纳凉点的位置、开放时间和设施情况,方便老人选择。另一方面,商家自身也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尝试更灵活、更具温度的“微公益”策略。例如,在非高峰时段,提供“一杯水换一段清凉时光”的善意选项,或与社区合作推出面向老人的小额消费积分奖励计划,如消费一定金额可兑换休息时长或小礼品,在传递关怀的同时,也温和地建立秩序,并可能带动部分潜在消费。利用市场机制,在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之外,形成有益的补充,才能营造商家履行社会责任与获得适度回报的双赢局面。
化解“何处纳凉”这一夏日难题,没有简单的答案,需要政府切实承担起公共服务主责,把该建的“凉亭”建好;需要通过清晰的规则和合理的补偿机制,让企业不再“负重”承担公共职能;也呼唤社会各方,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共同维护公共空间的秩序与温度。当公共服务出门即享,当责任边界更加清晰,当善意合作得到激发,城市的每一份“清凉”,才能找到最恰当的归属。(丁怡然)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