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娴熟地和面,手法精准力道均匀。
师傅仔细检查新鲜制作的面条品质,确保口感筋道。
师傅将成排的挂面整齐悬挂在铁架上晾晒。
“师傅,这竿子要抬多高?”“这面要揉够时辰,就像哄娃儿睡觉一样,急不得……”在群力镇莫家社区,一间传统挂面制作加工坊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的传统技艺,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千亩良田育好麦 匠心传承铸好面
群力镇地处潼南腹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优质小麦的黄金产区。近日,记者走进这座隐藏在乡间的老工坊,探访这一传统挂面如何依托本地优质小麦,打造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清晨5点,天还未亮,莫家社区挂面加工坊内便弥漫着一股迷人的麦香,师傅们忙碌地倾倒着一袋袋饱满的小麦进入磨粉机,机器的轰鸣声中,细腻如雪的面粉轻轻飘落。这些洁白无瑕的面粉,是农民们用无数辛勤的汗水精心耕耘的结晶。他们分工明确,有的专注于磨面,有的操控着机器,还有的负责晾晒、切割和包装。他们的身影在车间中穿梭,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磨粉、和面、压面、晾晒……多道工序全凭老师傅的双手和经验完成。
揉好的面团被送入面条机,经过机器的精密加工,压延、切割等工序一气呵成。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根根粗细均匀、晶莹剔透的面条如银色的丝带般从机器中飘然而出,舞动着身姿。这些经过机械精雕细琢的面条,在阳光下整齐晾晒,等待着进一步的加工与包装。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自豪的微笑,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辛勤付出正孕育出美好的成果。
工坊内,一排排约3米高的架子上,细如银丝的挂面如瀑布般垂落,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据莫师傅介绍,挂面用的是本地优质小麦粉、井水,不添加任何添加剂。
“我们种植的是高筋小麦,蛋白质含量高,做出来的挂面筋道爽滑。”群力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定生介绍。
一碗“乡愁”畅销 小面条撬动大产业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食品的选择愈发注重品质与健康。面条这一传统美食,凭借其独特的口感与制作工艺,深受消费者喜爱。“这家手工挂面久煮不糊,口感晶莹爽滑,每一口都充满了筋道。”“这里出品的面条纯净无添加,干净卫生。”前来选购的顾客们纷纷赞叹道。
“我们专注于制作‘莫氏土挂面’,从原料投入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打磨。市场上供不应求,许多顾客都提前预订,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我们对此感到非常满意。”重庆市潼南区明镜寺恒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莫一恒分享道,他们开设这个面条加工坊,不仅满足了周边村民一年的面条需求,还以合理价格收购了他们剩余的小麦,从而帮助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致富梦想。
如今,这家面条加工坊已然成为当地的绿色食品认证标志性品牌,其产品不仅在本地市场销售火爆,更远销至越南、北京等国家和地区,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每当夜幕低垂,工坊内的灯光依旧璀璨,工人们不辞辛劳地坚守在各自岗位,默默奉献。他们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过人的智慧,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莫氏土挂面”不仅深深烙印在群力人的记忆中,成为难以割舍的“乡愁”,更凭借其广泛的市场认可度拓宽销路,积极推动“莫氏土挂面”触网销售,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让这一传统美食走向全国,为群力镇的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已然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开启美好生活的“金钥匙”。
近年来,群力镇紧紧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通过高效利用闲置资源,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大力推动特色农业,发展小麦种植1000余亩,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致力于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从而描绘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下一步,群力镇将结合“莫氏土挂面”这个绿色食品认证品牌,提质提优小麦产业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扩大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提升产能,让“莫氏土挂面”远销国内外,成为潼南特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购 买 方 式
扫码可直接购买
群力镇莫家老院子(敬老院)
莫先生13350338216
【记者手记】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工坊的挂面架上,宛如一幅流动的田园画卷。在这里,一根根手工挂面串联起的不仅是味蕾的传承,更是一方水土难以割舍的文化乡愁。
从一粒小麦到一根挂面,群力镇用匠心守护着传统味道,也用创新思维推动产业发展。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业与技艺的融合,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份坚守,正是乡村振兴中最动人的风景。(全媒体记者 罗列 李彦亭 张峻豪)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