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长河中,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有些精神将永远闪耀。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抗美援朝老兵黄华强。他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今天一起聆听黄华强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感受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黄华强荣誉证书。
荣誉勋章。
初心如炬:贫农少年的从军之路
1933年12月,黄华强出生在潼南观音乡(今桂林街道)的一个贫农家庭。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童年充满了苦难与挣扎。然而,命运的转折在1949年12月5日到来,第二野战军第11军33师97团和第35师105团在潼南会师,彻底肃清了当地的国民党残敌。从那一刻起,黄华强目睹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还在战后主动帮助百姓打扫房屋、分发食物,这些举动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他暗下决心,要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去帮助更多的劳苦大众。
“那时候,解放军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照亮了我们这些穷苦百姓的生活。”黄华强回忆道,“我看到他们为了保护我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就想,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1950年4月,在家人的支持下,黄华强经过层层选拔,成功参军入伍,成为潼南县警卫营3连2排6班的一名战士。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他便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在军营中,他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刻苦训练,努力提升自己的作战技能。他明白,保家卫国绝非一句空话,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和磨砺。他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军旅生涯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训练的时候,真的很苦,但我从没想过要放弃。”黄华强回忆道,“我知道,只有练好了本领,才能在战场上保护自己和战友。”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9月14日,以美国军队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边。得知有机会入朝作战后,黄华强毫不犹豫地踊跃报名,成为潼南入伍的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然而,出征的路途并不平坦。当时正值严冬,朝鲜半岛的气候极为恶劣,而志愿军战士们大多身着单衣。在一次行军途中,黄华强被一位铁路工人大叔的举动深深感动。大叔将自己身上的一件军大衣强行给了他,并嘱咐他一定要多杀敌人,报效祖国。正是这件军大衣,帮助黄华强熬过了在朝鲜半岛的第一个冬季,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国而战的决心。
“那位大叔跟我说,‘孩子,穿上这件大衣,一定要给咱中国人争口气!’我这辈子都忘不了这句话。”黄华强眼中闪烁着泪光,“从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无数的同胞在支持我。”
黄华强参战时照片。
时隔多年黄华强赴中朝边境留影。
烽火征程:战场上的生死考验与荣耀
在朝鲜战场上,黄华强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但他始终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1950年12月,黄华强随部队进入朝鲜,成为炮八师43团的一名战士。在一次敌特空降事件中,他带领小组迅速出击,成功击毙多名敌特,并生擒三人。其中一名敌特因伤势过重而亡。黄华强因此荣立了第一个个人“三等功”。这次行动不仅展现了他出色的作战能力,更体现了他对战友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他深知,每一名敌特都可能给部队和百姓带来巨大的威胁,而他的勇敢和果断,成功地将这种威胁扼杀在了摇苗头。
“那时候,敌特就像幽灵一样,随时可能出现在我们身边。”黄华强回忆道,“我带着小组在山里搜了整整一天,终于找到了他们的藏身之处。我用刚学的朝鲜语大喊‘莫不洽’(意为‘站住’),然后就开火了。敌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我们成功完成了任务。”
1952年10月14日,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黄华强所在的炮八师43团作为特殊兵种,配属其他各军,快速支援前线作战。在一次战斗中,团部需要将一份作战地图送往友邻部队,但通往友邻部队的道路被敌机炸毁,绕道则会延误战机。黄华强和另一名班长被选中执行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们将作战地图卷起来放入军用水壶中,一路疾行军前往目的地。途中,他们不仅要躲避敌机的轰炸,还要应对敌军败兵和敌特的袭击。最困难的是,他们需要渡过一条被敌机炸毁的桥梁下的河流。当时正值严冬,河水寒冷刺骨,而对岸还有敌人在烤火。黄华强跳入河中,成功泅渡到对岸,并击退了敌人。尽管班长受伤,但黄华强依然独自完成了任务,提前3小时将作战地图送到了友邻部队首长手中。这次任务的成功,为炮八师43团与友邻部队的紧密配合提供了关键支持,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黄华强也因出色地完成任务,再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当时,河水冷得刺骨,我跳下去的时候,整个人都麻木了。”黄华强回忆道,“但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完成任务。我爬到对岸,对着敌人就是一梭子,他们被我吓跑了。我连衣服都没来得及烤干,就继续往前跑,一定要把地图送到。”
在战斗之余,黄华强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刻苦训练,提升作战技能,同时也不忘学习党的理论知识。1952年7月,他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党旗下宣读入党誓词的那一刻,他深知,自己的一生将与党紧密相连,他将时刻牢记党员的义务,做一名优秀的党员、一名优秀的人民子弟兵。
“入党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事情。”黄华强说,“我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战士,我的使命就是保卫祖国,保护人民。”
在朝鲜战场上,黄华强多次负伤。他的左腿在一次冲锋时被机枪打穿,肋部在与敌军拼刺刀时受伤,腰部也在冬天掩护伤员时被敌人的小钢炮炸伤。尽管伤痛不断,但他从未退缩。这些伤痛,反而成为了他功勋的见证。在朝鲜作战期间,他荣立了2次个人“三等功”和5次团连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无数次的生死考验和无私奉献。
“战场上,子弹不长眼睛,受伤是常事。”黄华强轻描淡写地说,“但我从没想过要退缩,因为我知道,身后就是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黄华强在家中。
精神永续:英雄归来 初心不改
1957年,黄华强跟随部队从朝鲜返回国内,并于次年4月退伍返乡,结束了他七年的军旅生涯。尽管离开了部队,但他的心依然牵挂着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他时常回忆起在朝鲜战场上的情景,那些冒着枪林弹雨的场景,那些战友们的笑脸,都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中。他深知,今天的和平是无数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他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为保卫祖国和人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如今,黄华强已是92岁高龄的老人,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他常常讲述自己的经历,希望将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告诉我们,虽然战争已经远去,但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我常常梦见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还站在阵地上,对着我笑。”黄华强的声音有些哽咽,“他们是为了和平而牺牲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黄华强的故事,是中国军人的血性写照,是永不磨灭的抗美援朝精神的象征。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精神都将永远闪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继续传承和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虽然我已经老了,但我的心永远和祖国在一起。”黄华强坚定地说,“如果国家需要,我这把老骨头,随时准备上战场!”
黄华强(左三)和战友合影。
记者手记
英雄的勋章,时代的荣光。采访抗美援朝老兵黄华强时,我被深深震撼。老人虽已年过九旬,但目光如炬,声音洪亮。他回忆起烽火岁月,仿佛时光倒流,那段浴血奋战的过往历历在目。他讲述着当年的战斗细节,从敌特空降的惊险到上甘岭战役的壮烈,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受到他作为战士的无畏与担当。他的身上,那些因战斗留下的伤痕,如今成了最耀眼的勋章。采访结束时,老人挺直腰板,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年轻战士。他用一生诠释了抗美援朝精神的伟大,也让我明白,真正的英雄从未老去,只是被岁月沉淀得更加珍贵。(全媒体记者 陈俊霖)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