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街道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特约摄影王华侨
继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后,“潼南萝卜”今年加速“出海”,远销韩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市场。
今年以来,潼南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本地特色,深挖“潼南萝卜”这一优势产业潜力,以数字化改革为引擎,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桂林街道作为核心产区,率先探索打造的“潼南萝卜”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在数字重庆建设应用场景大赛中脱颖而出,入选2025年第二季度示范名单,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生产管理“一图可视”实时掌握生产动态
走进桂林街道的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萝卜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关键数据,汇成清晰的“产业全景图”。这套系统覆盖辖区4600余户种植户及20个市场经营主体,工作人员可随时调取种植进度、大户信息及专家指导动态,精准调度农机、农资、农技等社会化服务资源。
“以前种萝卜靠经验,现在系统会提示啥时该施肥、浇水,心里有谱了,产量和品质都更稳当。”种植户龚大哥对数字化带来的变化深有体会。生产管理“一图可视”的实现,不仅让管理部门对作物生产了如指掌,更有效推动了种植环节的科学化转型,显著提升了生产质效。
种植环境“一键分析”精准呵护绿色田园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长期种植导致的土壤板结问题曾一直困扰着不少种植户。如今,借助数字化手段,这一难题得到了有效破解。在监测监管系统中,通过设置生长最佳的土壤氮磷钾指标阈值,实时接入IRS监测数据,系统能够自动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精准解决了土壤连作障碍。
“有了这个一键分析功能,土壤情况清清楚楚,靠数据‘开药方’,施肥也更有针对性,萝卜长得更好了。”种植户奚大姐赞不绝口。该系统还能及时抓取尾菜化肥农药监管的统计数据,为尾菜处理、薄膜回收等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在田间地头,数字技术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种植方式。
销售流通“一码溯源”链通全球广阔市场
“以前找市场、谈价格都靠自己跑,现在平台信息透明,还能扫二维码让买家放心,销路不愁。”销售商刘先生说。在销售端,以“一码溯源”为核心的销售流通“一链畅达”场景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归集分析全国主要市场萝卜价格、供需量数据,种植户和经营主体能够及时制定精准的种植销售方案。同时,桂林街道大力推广应用重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为“潼南萝卜”贴上溯源二维码,实现生产全过程数据可查,让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这套组合拳有力支撑了“潼南萝卜”畅销全国,并成功打入港澳及海外高端市场。
系统重构“一网集成”促进百亿产业跨越发展
支撑这套高效场景的,是桂林街道运用数字思维对产业流程的系统重塑。他们构建了“1个核心目标(打造数字赋能标杆产业)+3大业务条线(生产、监管、销售)+9个二级模块+25项业务事项”的“1+3+9+25”业务架构。同时,联动区农委、市场监管、环保、应急等15个部门,贯通“巴渝治气”、“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等9个市区级应用,归集80余项动态监测数据,构建了多跨协同的监管服务体系。技术团队也熟练掌握市级工具,运用气泡图、GIS地图等组件,实现场景动态呈现和自主迭代。
作为有着30年种植历史、面积达4.3万亩、年产量超26万吨、产值3.7亿元的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核心产品,“潼南萝卜”不仅是重庆市民“菜篮子”的可靠保障,更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桂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数字场景应用,打通基层治理平台,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聚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为全区打造百亿级蔬菜产业、推动“潼南绿”升级跨越贡献更大力量。(全媒体记者 邓瑜欣 丁怡然)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