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文旅融合正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渝西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优势突出,发展前景广阔。今年5月,市委书记袁家军在推动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构建渝西文旅融合发展带,为区域文旅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本期“看渝西”聚焦各区县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IP打造等创新路径,打破行政壁垒,整合资源要素,推动业态升级,加快构建协同共进、优势互补的文旅发展新格局,展现渝西八区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助力该区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传播重庆的文化魅力与发展活力。
潼南电音泼水节现场。
潼南
夏日文旅热力足“世界宽谷·田园城市”焕活力
“这场面太震撼了!有音乐、有非遗、有互动,夏天就该这么玩!”日前,潼南“小三亚”阳光沙滩化身为异域风情与动感节奏交织的玩水乐园,“夏趣潼南·潮玩宽谷”电音泼水节在此热闹开演,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家门口”的沉浸式消暑盛宴。傣族风情与超燃电音的混搭、非遗喷火与摇滚蹦迪的交融,让今夏的潼南成为渝西文旅的亮眼一笔。
潼南区文化旅游委数据显示,今年1—7月潼南共接待游客1396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5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8.03%、11.91%。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潼南“世界宽谷·田园城市”品牌战略的精准发力:电音泼水节、“虾”路相逢嗨潼南等28项特色文旅活动,川渝自行车邀请赛、龙舟公开赛等23场体育赛事,G246渝西山乡自驾游、柠檬主题研学等5条爆款线路构成潼南夏季文旅矩阵,进一步丰富了文旅产品供给,提升了游客体验感与获得感。同时,打造“潼南文旅数字大脑”,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提升文旅服务的智能化与便捷化水平,而这些多元实践推动“文旅+体育”“文旅+农业”“文旅+非遗”等业态深度融合,联动效应显著。这场持续整个夏季的文旅盛宴,不仅点燃了潼南文旅的消费热情,更折射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目前,潼南正加快推进“十五五”文旅规划布局,系统实施品牌形象塑造、文旅资源整合、“文旅+百业”融合等六大行动,推动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双向赋能、比翼齐飞。
未来,潼南还将推出更多高品质文旅消费新场景,持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知名目的地和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更好向八方游客展示“世界宽谷·田园城市”的独特魅力,也为渝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江津全景 。
江津
在创新基因中“解码”文旅新生命力
江津立足深厚历史底蕴与富集生态资源,以科技为翼、以文化为魂,在跨界融合中“解锁”文旅新场景,于守正创新中激活发展新动能,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文旅浪潮中焕发别样“潮”味,成为渝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循着“以科技为翼”的路径,江津正为文旅注入“智慧基因”,让体验更鲜活。走进聂荣臻元帅陈列馆,AR技术带你“穿越”时空——扫描展品即可触发动态场景,聂帅的革命事迹通过虚拟影像生动再现,红色文化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而是可感可知的生动故事。科技的融入让历史打破时空限制,吸引着年轻群体主动走近。
跨界融合拓宽文旅边界,催生多元新业态。一方面,四面山景区新增的潮玩项目赚足眼球:“窝囊蹦极”以“缓慢放绳”的独特设计,让游客在峭壁间体验“可控刺激”;飞拉达项目则让普通人化身“岩壁舞者”,在安全保障下攀爬悬崖,将飞瀑悬崖与林海风光尽收眼底,让山水观光变身沉浸式探险,成为年轻人的“打卡新标”。另一方面,非遗再造让传统文化“潮”起来:七夕东方爱情节音乐会上,传统民乐与现代旋律碰撞,古老爱情传说借着音符流淌,游客在星空下聆听非遗与潮流的对话;中山古镇的千米长宴、塘河龙舟节也不断融入新元素,让民俗活动既保留原味又焕发新彩。
协同营销让文旅品牌“声量”更响。江津携手渝西其他区县,串联特色景点推出“渝西精品旅游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玩转新媒体营销,短视频平台上,四面山的潮玩项目、帅馆的AR体验等内容圈粉无数,让“江津味道”“江津风景”走向更远的地方,不断提升文旅知名度与美誉度。
如今的江津,文旅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逛景点、看古迹”,而是科技感与文化味交融、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潮体验”。随着创新举措持续落地,江津文旅正以更鲜活的姿态,吸引着八方游客,为渝西地区构建文旅协同发展新格局贡献着“江津力量”。
永川石笋山伴山茶宿一景。
永川
因“新”而兴 开辟文商体旅融合发展新赛道
科技引领、影视赋能,建设西部科技影视城;行业融合、跨界出圈,打造“玩转永川”新范式;IP塑造、借势借力,影视“流量”转化为游客“增量”……永川旅游,着眼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要求,以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开辟文商体旅融合发展新赛道,加快打造“双城会客厅、西部欢乐城”。凭借亮眼的发展成果,永川近两年连续上榜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去年接待游客3503.35万人次,游客总花费246.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0%、13.64%。
今年,永川进一步借势发力,以承办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为契机,提档升级景区景点,策划组织新鲜“玩法”:协调A级景区、星级酒店、文化娱乐场所加入“一张电影票玩转一座城”活动,推出门票减免、住宿折扣、充值赠送等优惠措施,进一步增强旅游吸引力。据统计,7月2日至6日活动期间,永川接待游客约83.22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约5.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98%、22.78%。
永川还以“推动跨界融合”为抓手,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在行业融合方面,既打造茶山竹海、松溉古镇、板桥老街等代表性景观推动文化“鲜活可现”、旅游“底蕴十足”,又借力永川国际女足锦标赛、全国新闻媒体围棋精英赛等高规格赛事活动拉动消费,同时探索发展夜经济,在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期间推出无人机专场表演,在成渝中部率先开通夜光旅游巴士,并策划“发现永川深夜食堂宝藏小店”热点营销以丰富文旅消费供给;在地域联动方面,通过承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联盟大会,联动川渝14个区县、14家市场主体、14家金融机构签订系列合作协议,拉动产业投资超50亿元,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高质量发展。
此外,永川依托科技片场,大力发展“影视+文旅”业态:吸引成龙主演的《熊猫计划》等近30部影视作品在乐和乐都、松溉古镇等景区取景,并线上线下引导游客打卡明星美食地图、明星游览景点,将影视“流量”转化为游客“增量”。在首届中国·重庆科技电影周期间,永川借势发布观影游新线路,吸引游客约100万人次,充分释放“影视赋能文旅消费”的强劲动能。
合川嘉陵江 “最美江湾” 。
合川
串珠成链 推动文旅转型升级
8月19日,记者从合川区商务委获悉,“2025合川音乐啤酒节”吸引36万人次参与,带动消费1300万元,为暑期消费注入强劲动力。这是合川持续打造特色品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截至今年上半年,合川接待游客2049万人次,游客总花费16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5%、34.67%。
“‘把钓鱼城打造成重庆旅游的一颗明珠’是市委市政府对合川文旅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重要指示。”合川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合川加紧实施规划修编,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强化品牌宣传营销,加大保护利用力度,加速实施钓鱼城陈列中心、数字文化建设工程等项目,全力抓好钓鱼城保护传承利用。
除钓鱼城,合川嘉陵江“最美江湾”、特色非遗项目等也是耀眼的文旅“明珠”。为更好串珠成链,促进文旅发展转型升级,合川聚焦钓鱼城高质量发展、嘉陵江“最美江湾”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构建等重点任务,通过项目实施增添动力,以区域协同凝聚合力。目前,已完成钓鱼城数字体验中心建筑设计方案,牵头川渝22座山城联合申遗,并协同举办“嘉陵江湾·醉美合川”万人小龙虾火锅美食季等活动。
文化是文旅发展的根基,项目是文旅发展的引擎。合川多措并举,在修缮历史遗迹、升级名人故居展陈的基础上,创作了纪录片《卢作孚》、音乐剧《40天》等文化精品;创新实施“文化365”惠民工程,累计开展非遗进乡村展演活动30余场,让文化触角延伸至乡村。同时,紧扣“文旅+体育”“文旅+农商”“文旅+影视”,成功举办2025年全国竞走大奖赛、中国龙舟公开赛等10余场赛事;助力9道合川美食入选2025重庆旅游美食“渝味360碗”。目前,寨上人家滑翔伞、富金坝航空户外营地、龙潭溪沙滩车等招商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助力打造文旅产业发展新地标;全程在合川取景的短剧《山楂树之恋》5月上线以来,全网曝光量达1.71亿次。
未来,合川将围绕“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持续打造嘉陵江“最美江湾”和开展钓鱼城创5A级景区及申遗工作,办好钓鱼城旅游文化节,让多样文化资源汇聚成亮眼的文旅风景。
璧山莲花穴艺术活化项目。
璧山
加快打造“新质旅游”目的地 书写全域旅游发展新篇章
今年5月31日,2025梦界水世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龙舟邀请赛暨璧山区首届龙舟赛在玉泉湖公园开幕,赛事吸引了来自成渝地区的8支队伍、208名运动员和区内各部门镇街的17支队伍、272名运动员参赛,波光粼粼的湖面龙舟催发、水花翻涌,将“逆流而上,奋楫争先”的龙舟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了一场水与力、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视觉盛宴。
近年来,璧山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围绕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旅游品质、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等重点发力,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建成新时代文化强区。成功举办璧山马拉松、首届重庆电子竞技大赛、王者荣耀全国电竞职业联赛重庆主场比赛等各类赛事30余个;云雾花涧、茅莱仙境生态文旅项目雏形初显,秀湖非遗水街荣获重庆市第三批市级旅游休闲街区,成功获评市级智慧旅游乡村示范点2个,8道美食入选“渝味360碗”榜单。
同时,璧山深挖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文旅IP。七塘镇将军村通过“莲花穴艺术活化项目”,将废弃院落转化为艺术工作室及乡建博物馆,年游客量达80万人次。龙舟赛与水世界形成的“双IP”效应,成为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标志性活动。
创新驱动下的璧山文旅产业展现出强劲活力。2025年春节假期8天,该区累计接待游客75.77万人次,接待游客总花费64404万元;“五一”假期,全区旅游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69.5万人次,同比增长16.81%;游客花费48372万元,同比增长15.97%。这些数据充分印证了璧山文旅融合发展的显著成效。
接下来,璧山将积极探索沉浸式体验、虚实结合游览等文旅新业态,持续推进“茅莱仙境”生态文旅项目建设;丰富科技云巴公园游、养身养心康养游等11条旅游路线内容;常态化开展采摘节、丰收节等乡村旅游节会,办好电子竞技、璧山马拉松、西部动漫文化节等赛事节庆活动,着力打造“新质旅游”目的地,奋力书写璧山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铜梁火龙表演。
铜梁
以龙为魂 铸巴蜀文旅新地标
日前,在中国文联“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村歌嘹亮”2025年全国集中展演活动中,铜梁龙展区的央视春晚道具龙头、“手持小彩龙”、铜梁龙绣等文创作品大放异彩,展现了铜梁文旅的独特魅力。
铜梁龙文化源远流长,是铜梁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为了让这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铜梁深入挖掘其内涵,对铜梁龙IP进行商标注册,设计研发“铜小龙”IP形象,并开发了子母包、丝巾等周边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而作为国家级非遗的铜梁龙舞,经持续创新已成为铜梁文旅的亮丽名片,龙舞表演、龙灯艺术节等活动,既让龙舞文化“活”起来,更推动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体育旅游是铜梁跨界融合的一大亮点。铜梁将龙文化作为城市核心标识,以“铜梁龙”冠名职业足球俱乐部、主场赛事及体育场,开展“一张球票游铜梁”活动,推动“观赛+文旅”融合。赛事期间,全区游客量增长14.9%,消费额增长16.5%。连续7年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凭借龙纹奖牌、舞龙暖场表演等,实现“跑一场马,识一座城”的传播效果,极大提升了铜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夯实自身文旅发展基础的同时,铜梁也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渝西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同四川有关市区和渝西兄弟区县对接合作、抱团发展:联合成都、自贡等11地成立龙文化旅游联盟,联合涪江流域9地成立涪江流域文化旅游发展联盟,与都江堰、简阳等6地签订文旅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在龙文化活动开展、彩扎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强化产业互补协同;加入川南渝西文化旅游营销联盟以来,推出6条精品游线路,互推游客5万余人次,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接下来,铜梁将紧紧围绕“积极构建渝西文旅融合发展带”要求,进一步加强与渝西兄弟区县文旅合作,充分挖掘铜梁龙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古城游等优势,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巴蜀文旅新地标,为渝西地区乃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产业发展作出更大的铜梁贡献。
舞剧 《 天下大足 》。
大足
创新体系叫响品牌 聚力建设国际文旅名城
大足始终牢记“一定要把大足石刻保护好”的重要嘱托,全力推进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加快创建龙水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点亮如“繁星”般遍布的特色景点,依托即将开通的成渝中线高铁,全力创新“日月繁星”文旅产品体系,打造“两天一夜”旅游目的地,聚力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大足风的国际文旅名城。
“躺”在座椅上欣赏“大足石刻”,全方位了解定制自己的“五山”旅行……如今,这些都能在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影院实现。该影院于2022年正式运行,游客在此可以观看4K宽银幕电影《天下大足》和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
为丰富大足石刻旅游路径及游览内容,2024年7月,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三大石刻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与原有的宝顶山、北山形成“五山联动”新格局。
2024年12月21日,重庆市委宣传部、大足区人民政府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联合打造的舞剧《天下大足》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以舞蹈语言再现大足石刻艺术精髓,配合投影技术及镜面舞台,让千年石窟“活”了起来。
2025年舞剧《天下大足》正式启动全国巡演,在天津、南宁等地掀起观演热潮。通过这部舞剧,越来越多观众了解并向往大足石刻,表示要亲临大足一睹石刻真容。
不仅如此,大足石刻景区的“黑神话悟空真人扮演”、与永川乐和乐都联动推出双景区优惠套票,龙水湖旅游度假区的水上飞人、水上摩托等游玩项目也精彩纷呈,持续丰富游客体验。
近年来,大足不断强化宣传营销,叫响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重庆标识、大足特色”的文旅品牌。成立大足石刻国际传播实验室,“大足石刻”海外社交账号粉丝量突破20万。承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全国定向锦标赛等重大活动20余场次,策划举办国际旅游文化节等活动100余场次。大足石刻先后亮相联合国“何以文明”特展、纽约亚洲文化节、上海进博会等国际舞台,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
荣昌夏布小镇游人如织。
荣昌
以卤鹅IP之力 促文旅腾飞
8月23日中午,荣昌三惠鹅府内卤香四溢,座无虚席,打包区的游客排起长队。“刚在夏布小镇体验完夏布织布,就来买卤鹅,这趟行程既有文化味又有烟火气!”来自湖南的游客张女士笑着说道。
三惠鹅府店主坦言,自今年4月“卤鹅哥”林江带火荣昌卤鹅后,门店日均销量翻倍,外地游客增加,不少游客都是冲着“卤鹅+本土文化”的特色组合而来。而这样的火爆场景,正是荣昌文旅产业加速升级的生动缩影。
作为渝西地区的重要一员,荣昌今年以非遗美食为突破口,凭借荣昌卤鹅IP的创新塑造,打破传统文旅边界,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上勾勒出“美食引领、多业融合”的全域旅游新图景。
为让卤鹅IP持续焕发生机,荣昌不仅成立卤鹅产业发展专班、制定专项培育方案,更将文化、产业、科技融入文旅发展全链条。通过“美食+非遗”,将卤鹅与当地的夏布、陶器等非遗项目紧密结合,推出“卤鹅+夏布体验”“卤鹅+陶器制作”等文旅套餐;通过“美食+体育”,举办“鹅羽杯”国际羽毛球邀请赛、龙舟赛、半程马拉松等赛事,推出“运动+美食”特色旅游线路;通过“美食+全域开发”,将每一个具有本地特色的空间场所转化为旅游消费聚集地;通过“美食+区域协同”,串联大足石刻、乐山大佛、永川茶山竹海等顶级IP,打造“吃荣昌卤鹅,游川渝山水”跨区域线路。
此外,荣昌还联合科研机构攻克种鹅繁育技术,采用“研究院+产业园”模式,并搭建线上平台进行直播带货,让荣昌卤鹅销往全国各地。同时,通过“荣e游”小程序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旅游攻略。
在“多维度融合、全链条赋能”理念推动下,荣昌文旅产业展现出强劲活力。仅上半年,荣昌就以其独特的文旅魅力吸引了八方来客,接待游客数量飙升至1691.03万人次,同比增长67.89%。游客们纷至沓来,带动旅游消费市场持续升温,旅游总花费达94.70亿元,同比增长69.12%。
未来,荣昌将继续深化卤鹅IP融合发展,推进卤鹅文化产业园建设,开发“卤鹅主题民宿”“卤鹅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并联动川渝周边城市推出“卤鹅+古镇”“卤鹅+乡村”跨省(市)旅游线路,让这只“非遗卤鹅”成为带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潼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刘文静
江津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黄娅秋/文苏盛宇/图
渝西都市报记者 凌泽英/文刘灿/图
合川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钰铃
璧山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曾清龙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周承沂/文唐明兵/图
大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毛双
荣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张雪/文王新莲/图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