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粮车能开到家门口,却开不到田埂上;家门口就在不远处,但挑着上百斤稻谷这个距离对人力而言却显得格外遥远。这曾是我区部分农村地区村民每年秋收的运输难题。如今,这道丰收“考题”有了新解法:一位“00后”飞手操控着无人机,从田间地头精准起飞,直接将沉甸甸的稻谷“空投”到转运点。科技的力量让运输更快、更直接,彻底打通了困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
水稻机械化收割。
“最后一公里”一道压在肩头的丰收“考题”
金秋九月,潼南大地铺展开一望无垠的金色画卷。稻穗谦逊地弯下了腰,饱满的颗粒预示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然而,对于上和镇后沟村以及我区许多类似地貌的村民来说,这份丰收的喜悦中,总夹杂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甜蜜的负担”。
“我们这里田块散,坡坡坎坎多,大车想开到田边,根本不可能。”后沟村党村支部书记付伟站在田埂上,指着不远处蜿蜒的水泥路说。那条路,是村里交通的“主动脉”,但从“主动脉”延伸到每一块田地的“毛细血管”,却只能靠双脚去丈量。这短短的几百米,便是横亘在丰收与粮仓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这“最后一公里”是用肩膀扛出来的。一根扁担,两个箩筐,承载着一个家庭一年的希望。村民王大伯回忆:“年轻时还好,一担一百多斤,咬咬牙就挑出去了。现在年纪大了,孩子们又都在外务工,每次收谷子,真发愁。请人吧,一天两三百块工钱不说,还经常找不到合适的劳力。”
请工难、成本高,让丰收的喜悦打了折扣。付伟说:“前些年,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还在为这事犯愁,丰收了,粮食堆在田里,看着着急,就是没办法快速运出来。这不仅是体力问题,更是影响大家种植积极性的现实问题。”这道看似简单却又无比沉重的丰收“考题”,考验着传统农业的韧性,也呼唤着现代化的破解之道。
无人机转运稻谷至农户家中。
“00后”驭“龙”至科技之力解千愁
今年秋收,后沟村的田野上空,不再只有鸟儿飞过,还多了一种充满力量感的“嗡嗡”声。这声音来自一架多旋翼无人机,村民们形象地称它为“空中大力士”。
2004年出生的小伙杨晴,手持遥控器,目光专注地盯着不远处的机器。随着他手指的轻巧拨动,这台“空中大力士”吊装着一个鼓囊囊的粮袋,平稳升空,旋即调整姿态,沿着预设的“空中航线”,向农户的家中飞去。不到30秒,它便完成了卸货,自动返航,准备下一次的“投喂”。
“简直不敢想,人坐在田坎上,摁几下按钮,一袋谷子就自己‘飞’回去了!”王大伯看着眼前的景象,啧啧称奇。
“它飞一趟,能装上百斤,顶得上一个壮劳力来回好几趟了。关键是效率高,还安全,不会因为路滑摔跤把谷子撒了。”付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算过,请人挑一担,成本摊下来每斤要两三毛钱,现在用无人机,每斤只要一毛钱。省下的不仅是钱,更是老百姓的力气和时间。现在大家收谷子,心情都舒畅多了!”
这架小小的无人机,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轻松打开了困扰大家多年的“枷锁”。它飞越的不仅是崎岖的田埂,更是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之间的鸿沟,让古老的农耕智慧与现代化的生产力,在潼南的田野上空实现了完美握手。
农户将稻谷装袋。
“新农人”归故里乡村振兴添活力
这场变革的核心,不仅仅是机器,更是掌握机器的人。作为本土新农人,“00后”飞手杨晴既有年轻人的朝气,也有一份超越年龄的稳重与担当。
“我以前也想过在城里找工作,但后来接触到农业无人机,觉得这是个机会。”杨晴说,“现在农村需要懂技术、能吃苦的年轻人,我觉得回来发展,空间更大。”为了熟练掌握操作技术,他参加了专门的培训,考取了无人机驾驶执照,投入资金购买了专业设备。
如今,他的业务已经排得满满当当。“这台机子买回来后,已经飞了上千个架次,帮乡亲们转运了超过1000吨的物资,主要是稻谷和玉米,”这份成绩单让他充满自豪,“能靠自己的技术赚钱,还能实实在在地帮到村里的叔叔伯伯们,让他们不再那么辛苦,我觉得我做的事情非常有价值。”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付出,到“运筹帷幄遥控器”的技术创收,杨晴的故事,是我区新农人成长轨迹的生动缩影。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掌握新技能、运用新工具、拥抱新理念的“乡村创客”。他们的回归,为乡村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无限的可能。
从后沟村的“一个点”,到我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面”,无人机的应用场景,正是我区积极探索“低空+农业”新模式,以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实践。未来,这双“科技的翅膀”还将应用于播种、植保、测绘等更多领域,为潼南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描绘出一幅更加广阔、更加智慧的壮丽画卷。(全媒体记者 张凡 吕洁)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