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潼话田园美·我村我来播”“潼南村播”品牌计划启动以来,一群村播达人用镜头和创意点亮乡村振兴之路,他们将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流量成为新农资,用直播演绎新农活,让家乡的美食、文化和产业走向世界。
陈帮群是新胜镇桅杆村人,2021年,因父亲病危,她毅然辞掉月薪8000多元的货车司机工作,回乡照顾老人,自学打针、换药,把父亲从死亡线上拉回。2022年春,面对疫情导致果蔬滞销、家计断绝的困境,她拿起手机开始直播带货。从最初“5小时2观众0成交”到腊月直播杀猪、熏腊肉,半月净赚万余元,再到如今帮助全村农户代销腊肉、土鸡、手工红薯粉等土特产,带动乡邻共富,让乡村振兴从“一个人卖”走向“帮一群人富”。
陈帮琼给父亲准备氧气瓶。
陈帮琼照顾父亲生活起居。
返乡:一个人扛起一个家
起初,陈帮群与众多普通打工者并无二致,开着货车全国各地跑,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劳动,一个月有8000多元的收入。但是好景不长,2021年,接到区人民医院的病危通知,她的父亲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已经快不行了。陈帮群没有犹豫,立即辞掉工作,借来邻居的面包车,把父亲从ICU接回村里。
“我丈夫2014年因膀胱癌去世,治病欠下30多万元外债,家里公公婆婆年近八旬,母亲又患类风湿。”陈帮群告诉记者,“当时医院劝我放弃,但是我不能放弃。父母在家就在,债可以慢慢还。”为了避免来回颠簸40公里路去医院,陈帮群托人从医院买回氧气瓶、雾化机,跟着护士视频学打针,“第一次给爸打留置针,手抖得扎不进去,爸说‘闺女,你扎吧,我不疼’。”
就这样,陈帮群成了父亲的“家庭医生”,凌晨三点换氧气瓶、五点拍背排痰、七点熬中药。半年后,父亲奇迹般好转,体重从80斤回到100斤,能直接移动到床上,还可以坐着轮椅在院子里晒晒太阳。
“她这几年很辛苦,要照顾四个老人,出门办事也不敢耽搁太久。”邻居张大姐对陈帮群赞不绝口,“她心态好,为人也很好。”
陈帮琼拍摄水稻丰收场景。
破圈:一部手机把“土味”拍成“爆款”
近日,记者在陈帮群家中看到,她一边调试手机支架,一边对着镜头展示新胜的特色农产品,熟练地介绍着产品特点。
“家人们,这个大米是我们镇上三宝之一的贡米,口感非常好,老人小孩都喜欢吃。”屏幕那端,点赞数瞬间破百,不少网友在咨询怎么购买。
“最难的是2022年春天。”陈帮群回忆,父亲病情稳定了,可家里断了收入,家里种的水果蔬菜因疫情滞销,烂了一地。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抖音上普通人直播带货的案例,心动了。“我想挑战自己,不想被时代淘汰。”她笑着说。没有专业设备,就用手机,没有团队,就自己摸索。最初的直播间只有寥寥几人,但她坚持每天开播,内容从分享照顾老人的日常,到宣传健康理念。“我就是一个聊天主播,讲自己的故事,提醒大家珍惜健康。”
“我第一次在抖音直播,只会反复说:‘这是没打农药的橙子,自家种的,甜。’结果5个小时,2个观众,0单成交。”陈帮群说,去年腊月,我自养的3头黑猪出栏,就直播杀猪、熏腊肉,半个月卖完,净赚了一万多元。
陈帮琼正在直播带货当地特产。
共富:从“一个人卖”到“帮一群人卖”
随着直播经验的积累,陈帮群在当地崭露头角,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村播”达人。她不再局限于销售自家产品,主动联系村里其他农户,代销腊肉、土鸡、鸡蛋等农产品。
今年,陈帮群参加了区里组织的“村播培训”,结识了许多同行,货源渠道进一步拓宽。“现在我能拿到更优质的土特产,比如生姜、手工红薯粉。”陈帮群计划未来组织村民一起直播带货,打造桅杆村的特色品牌。
“经过这次村播品牌培训,更加坚定信心,心怀梦想,利用新农具(手机),在弘扬‘百善孝为先’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用互联网把家乡风光、土特产带到全网。”陈帮群告诉记者,“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想尽一份力。”
从“反哺小家”到“照亮大家”,陈帮群用一部手机撬动了乡村产业链,也让更多人看到,新时代的“新农人”,不是逃离城市,而是把城市的资源、技术、流量带回农村,让土地长出新的希望。
“我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桅杆村的乡村生活,吸引更多人回到家乡创业。”陈帮群说,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年龄不是界限,困境不是终点。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这位53岁的农村女性正以最朴实的姿态,书写着属于她的时代篇章,正如她在直播中常说的那句话,“只要心不老,人生永远有光。”
“陈帮群大姐的故事非常感人也非常励志,我们政府得知情况后一直在鼓励和支持她,从场地协调到基础指导,尽力搭好台,希望能让更多像她这样的农村能人‘播’出精彩,既通过直播增收,也让外界看到咱们的乡村新面貌,真正以‘村播’为桥,为乡村振兴添把力。”新胜镇组织委员邓路说。(全媒体记者 陈俊霖 李彦亭)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