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底板工程”。近年来,潼南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持续强化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推动网络安全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网络安全格局,探索出一条符合基层实际、具有潼南特色的网络安全治理路径。
从“上大课”到“互动体验”,网络安全宣传更接地气。传统的网络安全宣传往往停留在发传单、挂横幅、开讲座的层面,难以真正触达群众内心。而潼南近年来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推动网络安全教育“活”起来、“动”起来。例如,在近三年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潼南将活动搬进校园,让学生参与趣味投壶、投沙包和套圈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别陷阱、在体验中增强警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潼南还将网络安全宣传与地方民俗结合,利用场镇赶集日设立“网络安全小摊”,民警用方言讲解诈骗套路,老年人听得懂、记得住、愿意学,有效填补了农村群体的网络安全教育盲区。这种“分众化、场景化、生活化”的传播方式,极大提升了宣传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网络安全技能逐步专业化。网络安全不仅是意识问题,更是能力问题。潼南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技能提升,2024年专门设立“网络安全官”制度,组织全区各部门业务骨干开展专题培训,围绕法律法规、应急响应、数据保护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推动网络安全从“网信部门单打独斗”向“全区协同联动”转变。同时,潼南持续加大财政投入,2025年网络安全相关预算专项用于网络安全维护、应急演练、平台建设和宣传培训等方面,确保“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章理事”。通过制度化、项目化、平台化推进,潼南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区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网络安全屏障日益坚固。网络安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潼南深刻认识到,只有全民参与,网络安全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为此,潼南积极发动企业、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市民”的多元共治格局。比如,联合电信、移动等运营商开展人工智能+安全培训,邀请网络安全企业参与技术展示,推动网络安全从“政府事”变成“大家事”。潼南还将网络安全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依托村(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开展常态化巡查、宣传和风险排查,推动网络安全“最后一公里”真正打通。正是这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使得潼南区近年来未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快速落地与“数字重庆”整体提速的背景下,日益升级的网络威胁与技术挑战,要求潼南把准着力点,持续织密网络安全“防护网”。一是强化技术支撑。当前,潼南网络安全建设仍以宣传教育和基础防护为主,缺乏本地化的技术响应中心和数据安全平台。建议加快推进网络安全协调指挥平台建设,引入专业力量,提升对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二是深化行业协同机制。网络安全不仅是网信、公安部门的责任,更涉及教育、医疗、金融等多个行业。应进一步压实行业主管部门的网络安全责任,推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形成“行业主管、单位主责、技术支撑”的闭环管理机制。三是推动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常态化。青少年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也是网络风险的高危人群。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开发本地化教材和教学资源,建立譬如“校园网络安全辅导员”等相关制度,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风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网络安全不是“奢侈品”,而是基层治理的“必需品”;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伴随数字化全程的“免疫力”。潼南用群众语言讲安全、用实战演练提技能、用数字平台强治理,探索出了一条“花小钱、办大事、可持续”的基层路径。未来,只要持续把“共建”做广、把“共治”做深、把“共享”做实,就能让网络安全的种子在涪江之畔生根发芽,为潼南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也为更多中西部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潼南方案”。(昱 博)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