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勤认真备课。
从2016年走上三尺讲台,近十年时间,她始终扎根乡村,逐步成长为学校语文课堂里的“点灯人”,用文字的温度点亮乡村孩子的心灵;也是学校管理中的“多面手”,以务实的行动推动教育教学落地生根;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守护者”,用真诚的关爱陪伴他们向阳而生。她就是朱家小学的语文老师兼教导主任——廖小勤。
廖小勤与学生谈心。
“贴近土地教语文”
“今天我们的作文题目是围绕心爱之物,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然后和同学分享。”记者见到廖小勤时候,她正在课堂上给孩子们上课。
乡村教育最珍贵的资源,是脚下这片土地;最动人的课堂,藏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坚信语文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故事。”廖小勤说。
为了让语文教学“接地气”,她时常会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把课堂“搬”进田野。教《秋天》时,她领着同学蹲在田埂上看稻穗低垂,抓一把稻谷搓开,闻新米的清香,听风吹稻浪的沙沙声;孩子们笔下便有了“风一吹,稻子就弯下腰,像在给大地鞠躬,它们肚子里藏满了白胖胖的米娃娃”的鲜活文字。学古诗《牧童》时,用竹笛当教具,带他们到教学楼后面的竹林里,模仿牧童“骑”书包、“吹”短笛,在回荡在竹林的笑声里懂得了“歌声振林樾”的意境。
学校食堂旁有一棵与学校年纪相仿的梧桐树,午后阳光里,廖小勤带着班上的学生坐在梧桐树下分享读书心得。在这样的课堂里,孩子们不再害怕表达。“我们喜欢廖老师的语文课,她讲起课来生动有趣,经常鼓励同学勇于表达。”学生邱伊蔓告诉记者。
近三年来,她所带班级在区级抽考、毕业考中成绩稳居片区前列;班上的孩子更有从“不敢开口”到在区级作文赛中获奖,从“害怕写”到能写出“泥土里长出来的诗”。
廖小勤正在上课。
“共育‘新茵’同成长”
除了学校的语文老师,廖小勤还身兼学校的教导主任、德育主任。“我始终认为乡村教育的质量提升,不在‘花架子’,而在把常规管理工作做细、做实,让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辅导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廖小勤表示。
为此,她和她的老师团队坚持备课标注“学情难点”,作业批改针对问题写个性化评语,建立“薄弱生档案”,记录学生每次进步。
“廖老师除了教学能力非常出色,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共同成长。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农村教师所特有的朴实、坚韧和奉献。”朱家小学校长何小双眼中满是肯定。
针对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学方法传统的现状,廖小勤把“提升课堂效率”作为教研核心,带领团队开展“三磨两研”活动(磨目标、磨环节、磨细节,研学情、研策略)。每次教研前,她会提前梳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发给大家思考;教研中鼓励“老带新”“新问老”,让有经验的教师分享“如何用方言讲解难懂的词语”,让年轻教师演示“用短视频导入课文”等新方法。
有赛课机会,她便带着团队“泡”在教室里——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从语言过渡到课堂生成,逐字逐句打磨。注重培养年轻教师,为他们量身定制成长计划:带李瑶老师备《生活中的广告》时,连续两周利用午休时间讨论“如何用乡村集市案例替代城市广告素材”,最终李瑶以“乡场上的土味广告牌”“爷爷收音机里的商品吆喝”为切入点,让课堂充满乡土气息,获得全区小学综合实践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指导周家正老师准备法治课比赛时,结合烈士杨闇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凭借扎实的课堂表现斩获潼南区法治课比赛优秀奖。
在廖小勤的带领下,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团队组队参加每年举行的赛课,连续三年取得优异成绩:2022年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23年获一等奖2项,2024年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采访最后,面对记者的镜头,廖小勤谈及她那坚守了10年的乡村教育路,“乡村教育者的责任,不仅是教好书,更要守好一方教育的根。我将继续以‘深耕者’的姿态,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做一名年轻的‘守望者’——守着孩子们的梦想,守着教育的初心。”(全媒体记者 张峻豪 马艾)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