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天台山上,微风裹着稻香扑面而来,沉甸甸的稻穗弯腰低垂,释放出丰收的喜人讯号。“家人们看,这就是我们的天台山的富硒大米,米以‘硒’为贵,香甜软糯,喜欢的家人们可以提前预订!”层层起伏的金黄稻浪间,一名特殊的“新农人”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吆喝,他叫龙海波,一名退伍文艺兵,如今已成为卧佛镇小有名气的“村播达人”。
龙海波在直播介绍天台山大米。
军营到田野退伍不褪色的“新战场”
“转业回来后,我最初从事民政工作。”在和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曾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的龙海波敏锐地发现了乡村农产品销售的困境:“很多老乡天不亮就背着自家种的瓜果蔬菜去赶集,傍晚又背着大半筐没卖出去的回家,看着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龙海波回忆道,“特别是老人家,种点东西不容易,品质又好,就是卖不出去。”
这份牵挂促使龙海波决定发挥自己在宣传方面的专长,记录和传播卧佛故事。物美价廉的土特产、当地美食文化、竹麻编非遗技艺、场镇改造后的新生活……龙海波用镜头为乡亲们“开路”。
万事开头难。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要部署后,全国各地掀起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2023年,卧佛镇推出“卧佛人讲复兴事”IP,通过演讲比赛、vlog等形式讲述家乡故事,“我们陆续发布了二十几期短视频,虽然有些反响,但还不够。”2024年底,龙海波决定自己站到镜头前,利用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推广卧佛镇,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龙海波坦言,从幕后到台前的转型并不轻松,“得琢磨怎么抓住市场吸引流量,让好产品‘出圈’,让卧佛镇出彩。”尽管初期直播带货信心满满却“只卖出几单黄桃”,但龙海波没有气馁。今年7月,“潼南村播”品牌计划启动,推出孵化人才、榜样引领等五大行动,培育“村播达人”、打造产业链、构建传播矩阵。“区里组织的几场培训涵盖电商直播、账号运营、短视频制作等内容,可谓是‘及时雨’,让我们受益匪浅,逐渐摸准流量密码。”龙海波感慨道,“之后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让更多人了解卧佛的好景好物好文化。”
龙海波推介卧佛土特产金丝皇菊。
小屏幕链动大产业村播托起“共富梦”
在龙海波的视频里,天台山富硒大米、金丝皇菊等特色农产品接连亮相,卧佛拳头滑肉、酸椒回锅肉、剁椒巴骨肉等本土美食频频登场。他不仅推介产品,还记录并传播卧佛镇的文化故事,“这些竹麻摆件都是老乡们手工编织的,每一件都凝聚着匠心。”
“龙海波这样的人,正是乡村振兴的‘火种’。”卧佛镇组织委员倪利平评价道。近年来,卧佛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辐射并带动周边地区增收致富,但要实现产业“引进来”和产品“走出去”的双向突破,关键要构建全方位推广体系。
“发展农村电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是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倪利平介绍道,自“潼南村播”品牌计划启动以来,卧佛镇坚持以提升电商带动能力、带货能力、代言能力为目标,精心选拔孵化、精细培训淬炼、精准正向激励,通过建支部、选苗子、搭舞台,练内功、强体系、提战力,聚力打造一支扎根乡土、热爱家乡、具备新媒体素养的新农人队伍,实打实帮农富农,让农业增效益、农村添活力、农民增收入。
谈及后续规划,龙海波和团队已有清晰蓝图:他们计划联合镇里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打造“田间地头直播间”,让观众直观看到金丝皇菊从绽放至烘干的全过程,用“透明化种植”增强产品信任感。同时,还将邀请村里的手艺人入驻直播间,开设竹麻编织、传统美食制作等“非遗小课堂”,把产品推介与技艺传承结合,进一步放大卧佛镇的文化特色,让“小屏幕”的致富力量辐射更广。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如今,卧佛镇正结合“潼南村播”品牌计划,以龙海波为标杆,让更多的“新农人”变身“兴农人”,共同助推土货出村、人才回乡、文化传承,将自媒体矩阵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日头渐高,天台山的稻田直播刚刚结束,龙海波已是大汗淋漓。但他顾不上休息,一下山便走进了天台村村民魏胜强家。“等鸡养大了随时联系我们,网上销路广,价格也透明,不怕被压价。”看着魏胜强给喂养的土鸡撒下一把金黄的包谷粒,龙海波细细叮嘱道。“好,感谢你们帮忙在网上找销路,卖更好的价格。”魏胜强笑着回应,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龙海波与村民魏胜强沟通交流。
【记者手记】
赤心滚烫耀山乡
“潼南村播”品牌计划启动后,记者深入卧佛镇探访,与“村播达人”龙海波近距离接触,从他身上乃至整个卧佛镇上,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浪潮中涌动的蓬勃生命力。
与专业主播相比,龙海波没有精致妆容,也缺乏话术技巧,却用最质朴的乡音、最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心。在天台山稻田里,龙海波紧张地问同伴,“接下来我怎么说比较好”;在天池人家民宿里,龙海波自豪地展示他提前准备了很久的民宿介绍;在卧佛镇乡村博览馆里,龙海波反复调整拍摄角度,只为完美呈现非遗竹麻编工艺品。面对镜头的羞涩,稍显笨拙的表达,这些看似会被定义为“不专业主播”的表现,恰恰是这群“村播达人”最真实最鲜活的注脚。龙海波敢于放下身段、投入镜头,把“乡货”打造成“香货”,用努力和坚持,满腔赤诚为乡村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每一场直播、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寄托着让村民们腰包鼓起来的朴素愿望。在流量时代,龙海波这样的“村播达人”不仅是乡村的“推介官”,更是振兴路上的“排头兵”。放眼潼南,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正在沃野之上筑梦圆梦,他们用实践证明:乡土大地从不缺乏希望,每一份辛勤耕耘都能获得应有的回报,只要敢想敢干,就能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全媒体记者 张峻豪 何云飞)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