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桂山楠木(古树)生态公园。
在潼南的青山绿水间,93株阅尽沧桑的古树名木,正迎来自己的“智慧养老”新生活。它们不仅在全市率先拥有了总保额近300万元的商业保险,还配备了24小时在线的“AI管家”和无人机“巡护队”。近年来,潼南区林业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全方位保护、全周期管理、全要素赋能”的新路径,通过“规范化、数‘智’化、精细化、社会化”四化并举,让这些“绿色文物”不仅“老当益壮”,更成为点亮城乡颜值、带动文旅发展、凝聚乡愁记忆的“宝贝树”,其创新实践获得了《中国绿色时报》、国家林草局官网等多次推介。
无人机巡护。
古树航拍。
制度铁三角+智慧天网为百年古树撑起“金钟罩”
守护古树,既要有爱树的拳拳之心,更要有护树的硬核本领。在潼南,一张由制度保障、部门协作和金融创新构成的“防护网”早已织就,为古树名木提供了最坚实的依靠。
为确保保护工作有章可循,先后出台《潼南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潼南区古树名木认养方案》等3个规范性文件,将古树保护全面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压实了各级林长、护林员、管护单位及具体管护人“四方责任”。同时,林业、公安、城管、住建等多部门建立起常态化协作机制,实现了信息共享、案件会商、联合执法的闭环管理,依法查处各类违规行为5起,凝聚起强大的执法合力。
制度创新中,最亮眼的一笔无疑是金融活水的引入。基于与安诚保险的战略合作,潼南在全市率先签订了首单古树名木商业保险,为全区93株古树投下总额299万元的保险。这一举措,创新地建立了“防灾+救护”双重保障,为古树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必要的抢救性治疗,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资金渠道。
如果说制度是“金钟罩”的内衬,那么科技就是其闪亮的“外壳”。潼南在全市首创开发“古树名木保护”数字化应用,为每一株古树都建立了“一树一档”的电子健康档案。市民只需用手机扫一扫树下的专属二维码保护牌,就能立刻了解它的树种、树龄、生长状况乃至历史文化内涵。
更加智能的是“AI风险识别+物联感知”双核监测体系,集成了山体滑坡、虫灾、人为破坏等12类AI算法的智慧大脑,能做到风险预警平均时延不超过3秒,风险识别准确率高达75%以上。在重点区域,19个高清摄像头、7个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和7个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如同古树的“电子医生”,全天候监测着它们的生活环境。
“这套系统让我们的监管方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控’转变,从‘传统经验’向‘整体智治’转变。”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应用已在“渝快政”“渝快办”上线,月均活跃数达5000人次,已成功发现并处置各类事件50件。
与此同时,一个“天空地”立体监测网络也已成型。全新配置的35台无人机与地面巡护员协同作战,实现了“无人机航拍+智能识别+地面巡查”的一体化巡护,大大提升了巡护效率,确保了古树的安全与健康。
在市古树名木保护推进会上作经验分享。
“一树一策”+专家会诊国宝级“老寿星”享受“私人订制”医疗
科技提供了宏观的保护,而精细化的管护,则体现了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潼南始终坚持“一树一策”,为每一株古树量身定制“保健”与“医疗”方案。
2024年,区林业局组织专业队伍对全区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开展了一次“地毯式”普查,不仅新增了27株“后备军”,还对1株因灾损毁的楠木履行了严谨的核查销号程序,确保了古树“户口本”的动态精准。
在日常管护中,一套差异化的巡护制度被严格执行:对2株一级古树和1株名木实行“一周一巡”,7株二级古树“一月一巡”,83株三级古树“一季一巡”,确保任何微小的变化都能被及时发现、记录和处理。
当古树出现“疑难杂症”,潼南便会启动“专家会诊”。通过与北京林业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校建立常态化合作,先后邀请了12名知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为古树“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为63株长势衰弱或遭受病害的古树实施了精细化复壮修复。这一系列“手术”的清单,足以展现其工作的细致入微:修补腐朽树洞22处,安装支撑支架10个以稳固树身,铺设透气管道150米以改善根系呼吸,修建保护围栏8处以防人为破坏,补植乡土伴生植物1000余株以优化生态微环境,增施有机菌肥10吨,改良土壤2000平方米,喷施生物药剂3000平方米,甚至清除了重达300公斤的白蚁蚁巢。经过综合整治,相关区域的虫口密度下降了80%,6株濒危衰弱的古树生命得以有效延续,4株曾一度枝叶枯萎的楠木如今已重焕活力。
古树名木认养牌。
潼南小学黄葛古树。
全民认养+文旅赋能昔日“活文物”变身今日“网红树”
保护古树,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已内化为潼南全民的共识和行动,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场与区红十字会合作发起的“以树为亲、结对认亲”古树认养活动,点燃了社会各界的热情。自2023年以来,已有21家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认养了56株古树,募集社会资金20万元。这种模式不仅拓宽了保护资金的来源,更让远在深山的古树有了挂念它们的“亲人”。
为了传承宝贵的古树基因,潼南还建成了专业的五桂楠木繁育基地,成功培育了7万余株楠木等乡土树种苗木。“我在潼南有棵树”品牌活动应运而生,市民通过认购楠木苗木,亲身参与到古树基因的传承中。目前,该活动已获认购苗木150株,募集资金3.9万元。
公众的保护意识也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中不断提升。从拍摄楠木园专题片,到开展生态研学活动5次,组织社会志愿服务350人次,再到面向公众开展普法宣传12次、发放保护手册5000余本,累计覆盖群众1.2万人次,公众对古树保护的关注、支持和参与意识提升了60%。
沉睡的“绿色文物”正在被全面唤醒,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旅资源。潼南深挖29株古树背后的72篇故事传说,编纂成《潼南古树风韵》一书,并顺势推出了2条古树专属旅游线路。“古树传情·林文旅兴”“楠忘之约·为爱相聚”等文化活动的举办,让古树群成为新的旅游打卡点。2024年以来,相关旅游线路的游客人数同比增长30%,直接带动旅游收入超300万元,实现了生态得保护、群众得增收的“双赢”目标。
从静默的守护到智慧的呵护,再到全民的珍爱与共享,潼南的古树名木,正以全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下,续写着生命的传奇,也为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建设,贡献着愈发坚实的潼南“绿色”力量。(全媒体记者 张凡)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