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公告附件首次改为WPS格式”的消息,这条看似不起眼的“新闻”,在网络上掀起巨大波澜,甚至搅动了资本市场。然而,这则引爆热搜的信息很快被证伪——相关部门使用WPS格式早已是常态。一场由自媒体发起、部分媒体跟进的流量狂欢,最终以“乌龙”收场。这一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舆论场中一种令人警惕的现象:在“流量至上”的逻辑驱使下,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正在被一些平台和机构抛至脑后。
当“爆款”的诱惑远大于事实的重量,当核查的耐心让位于首发的速度,舆论的根基便会动摇。在这样喧嚣复杂的舆论生态中,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服务一方百姓的本土主流媒体,其角色定位就尤为关键。它不仅不能随波逐流,更须主动担当,在纷繁信息中校准航向,在众声喧哗里一锤定音,当好区域发展的“定盘星”、社会舆论的“压舱石”。
当好“定盘星”,是捍卫公信力的职责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要“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这是党媒的职责使命,也是赢得群众信任的根本。试想,如果一条关于区域重大项目规划的不实传言被肆意放大,就可能干扰地方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步调;如果一则有关征地拆迁、医疗教育的“标题党”文章被恶意解读,就可能伤害干群之间的深厚互信。当虚假信息伤害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冲击着本土的社会秩序时,主流媒体必须第一时间站出来,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激浊扬清,用清晰权威的声音定分止争。其所追求的点击量,必须是建立在公信力之上的有效触达;其赢得的关注度,必须是源于对事实负责的权威发布。
当好“定盘星”,是服务发展大局的使命必然
一个稳定、健康、积极的舆论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软环境”。主流媒体的角色,绝不是热点事件的“搬运工”,而应是发展大局的“领航员”。这就要求本土主流媒体必须跳出“唯流量”的思维定势,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群众关心的潼南火车站升级改造工程进展如何?招商引资吸引了哪些高新企业?乡村振兴的“潼南画卷”怎样展开?这些关乎地方未来的“硬核”内容,才是其应该主动设置、精心打造的议题。要用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讲清楚,把地方发展的蓬勃态势讲明白,把惠及民生的各项政策讲透彻,从而凝聚共识,鼓舞士气。
当好“定盘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
信息越是芜杂,群众越需要权威可靠的信息源。本土主流媒体,离人民群众最近,理应成为大家最信赖的“信息枢纽”和“服务窗口”。要做到这一点,媒体人不仅要练就一双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更要俯下身子,倾听群众的真实声音。可以通过创新打造“民声直通车”“权威辟谣”等栏目,对群众关心却又模糊不清的传闻进行权威核实与发布。可以通过深化“媒体+政务服务”,将新闻触角延伸到为民办实事的每一个角落,让群众不仅能从主流渠道看到最真实的新闻,更能找到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上情下达”与“下情上报”的良性互动,主流媒体才能真正嵌入社会肌理,成为百姓离不开的“贴心人”。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喧嚣不会停止,流量的潮水依旧汹涌。但越是在这个时候,主流媒体的定力与坚守就越显珍贵。新闻媒体应始终牢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将责任扛在肩上,以更高标准锻造新闻采编流程,用更优作品回应社会关切。当每一次推送都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当每一次发声都能凝聚起社会的共识,才能无愧于“党媒”的称号,必将为潼南在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提供最坚强、最清朗的舆论力量。
记者 张 凡
编辑 范 婷
编审 胡 婕
监制 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