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好山好水出好姜,这就是咱们钟峰村今年新鲜出土的罗盘山生姜。”面对镜头,龚羿嘉一手拿起洗干净的生姜,一边给直播间的粉丝进行介绍:这可是正宗的罗盘山生姜,2011年还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表皮金黄、色泽鲜艳,吃起来也是脆脆的、甜辣适口。
10月15日一大早,在工作间里龚羿嘉打开抖音直播间,卖力地向粉丝“吆喝”当地的农业“三宝”(生姜、黑猪肉、贡米)。直播间里,刚开播仅10分钟,就引来大量粉丝围观,好多人争先下单购买。近年来,在他的帮助下,家乡的“土特产”不仅卖出了好价钱,更是卖向了全国各地。
龚羿嘉走进生姜地里开启直播。
拿起“新农具”打破“就地压价”困境
“龚羿嘉这个娃儿,从小看着长大的,肯吃苦。”“这几年,他帮助我们卖出去很多农产品,农特产品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亮了。”……在新胜镇钟峰村,说起龚羿嘉,父老乡亲个个竖起大拇指。
上午8点,记者跟随龚羿嘉的脚步来到村民李德安的生姜地里。“早上直播的时候,很多粉丝说要看看长在地里的生姜啥样的,我也想让大家亲眼看到我们的生姜真正品质。”说着,龚羿嘉走进地里,手机对准了正在挖姜的李德安和村民。
在过去,新胜镇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罗盘山生姜的习惯。罗盘山生姜出产于新胜镇罗盘山山脉一带,因产地而得名。罗盘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7.8℃,光照充足,降雨充沛,山区气候特点明显。境内土壤为紫红色泥岩发育而成的壤土、沙壤土、粉沙土,适宜种植水稻、生姜。
李德安便是姜农之一,种了40多年的生姜,前几年一直都是等着收购商上门收购。“每年到了采收季,上门收购的批发商就地压价,一斤生姜只能以5元左右的价格贱卖。”李德安告诉记者,自从有了龚羿嘉网络平台的帮助,每年可以帮助他销售2万斤的生姜,大大提高了生姜的销售价格,增加了收入。
“现在村里的主要劳动力是留守的老年人,看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劳作,种植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而发愁,我心里有些心酸。因此,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帮助这些长辈们解决销售难题。”龚羿嘉说。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他累计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额超300万元,打造了“乡村学长”“罗盘山”等农产品品牌,成为乡亲们眼中的“销售达人”。
龚羿嘉在直播间展示罗盘山生姜。
龚羿嘉与村民打包订购的农特产品。
通过电商运营农特产品产销两旺
32岁的龚羿嘉出生在潼南区新胜镇钟锋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15年大学毕业后,便参军入伍做了一名军人。2017年退伍后回到农村,想通过手中的“新农具”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恰逢新胜镇成立新胜镇电商服务中心。得知消息后,龚羿嘉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好时机,他便主动请缨,揽下了运营管理的活儿。同年,他注册成立重庆市潼南区野嘉电子商务经营部,并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微店,将自家的生姜、辣椒、贡米、土鸡蛋等产品上架到微店,由于产品品质可靠、辨识度高,加上服务热情周到,很快就积累了一批忠实的粉丝,生姜价格也比之前卖给批发商的每千克提高了4元,当年销售额达到30多万元。
相比于传统销售方式,电商有购物便捷、节约时间等优势。2021年,钟峰村的村民王达深面临着自家5亩椪柑成熟后的销售难题。由于缺乏销售渠道,许多优质的椪柑还未采摘便已腐烂在田间。正当王达深束手无策时,村干部向他推荐了龚羿嘉。于是,王达深带着椪柑找到了龚羿嘉:“小龚,我的椪柑卖不出去,你能帮我卖一些吗?”龚羿嘉没有犹豫,立即开始行动,他拍摄了宣传视频,并在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上进行推广,同时在他的店铺上架了椪柑。经过一番努力,原本滞销的椪柑以每千克6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
目睹了电商服务中心的高效运作,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加入到龚羿嘉的乡村电商事业。他引领这群年轻人创建了农特产品销售直播间和物流中转仓储站,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抖音平台上注册了自媒体账号,通过制作短视频和直播,生动再现了农户水稻插秧、生姜采挖、黑猪肉加工等劳动场景。随后,将收购的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并成功销售到国内外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胜镇电商服务中心的合作农户数量从最初的几户增长到了100多户。他们的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包括罗盘山贡米、罗盘山生姜、罗盘山黑猪肉、松花皮蛋、柠檬、李子、蜂蜜、土公鸡等,共计30余种农产品。
采访中,记者得知龚羿嘉不仅带领周边养殖和种植大户的大力发展水稻、生姜、黑猪以及柠檬等产业,还帮助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他们能够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实现增收。
龚羿嘉说,接下来准备拓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明镜公社的文创产品,同时也会用手中的镜头,把家乡的好产品推荐给更多的朋友,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记者 马 艾 李彦亭
编辑 郑 强
编审 胡 婕
监制 李 静
原创声明: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授权请联系:023-6126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