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访低保群众。 
老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做康复训练。 
老人咨询特困救济。 
敬老院老人锻炼身体。 
老人在养老服务中心治疗。 核心提示: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确保最困难的群体一户不漏、一人不落地脱贫,是民政部门服务决胜脱贫攻坚大局、推动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责任。近年来,我区始终聚焦脱贫攻坚,扎实履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职责,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出台和落实系列新政,简化审批流程,多措并举有效防止因疫致贫、返贫等现象发生。 日前,走进双江镇敬老院,鲜花点缀、树木环绕,还有供人休闲的椅子和健身器材整齐摆放……老人们安静地坐在长椅上,享受着久违的阳光。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区民政系统紧扣“瞄准特困对象、实行兜底保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思路,坚持把政策兜底摆在最优先、最重要的位置,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打好“组合拳”,全力推进政策兜底扶贫工作,织牢织密民生保障“兜底网”,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 A低 保 兜 底 暖 民 心 梓潼街道五郎村建卡贫困户何中华,全家一共4口人,10多年前老伴因病去世,自己有高血压和胃病,常年都要吃药。当时因为家里穷,女儿远嫁湖南,家中无劳动力,没有经济来源,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何中华成为兜底贫困户,每月能获得低保,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好政策,让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我们按照农村低保和脱贫攻坚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措施。”区民政局城乡居民最低保障管理中主任刘林说,“通过摸底调查后,贫困人口家庭状况、致贫原因、人均收入等,信息库里一目了然。”保证低保公正、公开、透明。为了充分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脱贫的作用,该局注重政策宣传指导。针对各地仍然存在对农村低保和脱贫攻坚政策把握不准、贫困户与低保户认定不准、低保保障数据与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数据不一致等问题,加大低保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和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镇村干部准确把握社会救助的相关政策。 谁该享受低保,该享受哪类低保,不是基层干部说了算,而是通过全面核查低保对象,严格政策界限,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过去,谁享受低保,村组干部说了算,群众意见大着哩。现在,群众申请后,镇村干部直接入户调查并组织公开评议,区民政局按照比例抽查核实,实行三榜公示,一户不公,全村不批,谁想搞个小动作都过不去。”梓潼街道五郎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周巍说。 近年来,区民政局积极开展低保核查清理工作,重点清理享受对象的家庭收入、人口、财产、消费水平变化情况;结合区委、区政府“惠民政策进农家”宣传活动,统一编印低保宣传资料30万份,确保群众知晓最新政策;督查各镇街落实低保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将符合低保兜底条件的纳入低保“兜底”,做到应保尽保。截止今年10月,全区共有城乡低保享受对象11923户,20657人,月发放资金794.11万元。其中:城市低保对象1522户,2596人,月发放资金123.04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0401户,18061人,月发放资金671.07万元。 低保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低保事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惠民措施,是我们民政事业不断前进的目标和动力。”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B养 老 服 务 惠 民 生 “慢慢向上抬起左腿……好,放下,再抬一次……”10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崇龛镇慧勤养老服务中心时,医护人员正在协助居民张炳权做腿部肌肉萎缩的康复训练。这两年,张炳权的右小腿肌肉萎缩越来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行走站立等日常生活。 由于住在乡下,来回进城进行治疗十分不便,相关花费也成了家里的一大负担。“自从镇上有了这么周到的服务中心,不仅离家近,而且还免费给我们这些老人治病,真是太好了。”张炳权老人说。 在养老服务中心的免费康复训练室,记者看到好几位老人正在使用行走康复设施或是由医护人员搀扶进行着各种康复训练。据服务中心负责人徐伟医生介绍,服务对象包括辖区内所有的60岁以上老年人,不仅免费提供康复指导、护理技能指导、保健咨询、营养改善指导等医养结合服务,还包括一些常见的体检项目。 居民王嬢嬢告诉记者:“我血压一直不太稳定,总得上医院,而自己年纪大了,儿女也不在身边,这个服务中心开了之后,就可以定期去量量血压,用药也可随时听取医生的专业指导了。” “养老服务中心主要针对我镇辖区内60岁以上的老人,特别涉及到肢体残疾、言语残疾、需要康复锻炼等身体功能有问题的特殊老人。”崇龛慧勤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徐伟介绍,从开始营业到现在,几乎每天接收10到20位老人,并且为辖区内建卡贫困户、农村特困户实行几乎全部免费的康复治疗。 崇龛镇慧勤养老体系的建立是区民政部门全力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近年,我区民政系统一直致力于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特困供养机构转型升级,拓展养老服务功能,以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困难、鳏寡、独居老年人的关爱保护和心理疏导,提供健康管理等服务。在养老设施提升行动中,我区分步改扩建消防设施、安全设施,以及更换床、桌、衣柜等生活设施;启动新建养老服务中心1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63个、村级互助点92个。 “通过机构联建中心、中心带动站点的方式,我区的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工程将最大程度帮助贫困家庭老人低偿或无偿享受日间照料、康复训练、健康咨询、心理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有力助推全区脱贫攻坚上新台阶。”区民政局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科科长但梅梅介绍。 c 临 时 救 助 解 民 困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一社会现象,在潼南也不例外。如何让弱势群体享受医疗救助,分享惠民政策带来的红利?区民政局大力推进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之间的有效衔接,全面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机制。 “没想到这么贴心方便,到村上就申请到了医疗报销和救助,还给我办了低保,向我们宣传党和国家的救助好政策,让我们看到了今后生活的希望。感谢党的惠民政策,没有民政的救助,就没有我们全家的今天啊!”双江镇龙门社区低保户彭定成激动地说。 今年66岁彭定成老人原本有着平静的晚年,一儿一女早已成年,都在外地务工,老两口在家务农,平时也做些零工,日子过得平淡清苦却也知足。虽然自己也是贫困户,但热心肠的老两口经常抽时间去照顾附近的空巢老人,帮忙一些洗衣服、做饭等家务活。 2015年彭定成老人一家被评为重庆最美家庭,2016年获得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称号,说起老彭一家做过的好事善事,邻里乡亲无不交口称赞。然而今年2月在新桥医院的一次身体检查却打破了老彭两口子的平静生活,这次老彭查出已经患上了胰腺癌。上半年为了给老彭治病,前前后后花掉了18万的医疗费用。“看着每天几千元的费用清单我头都大了,想到后期高额的医疗费用,我真的要绝望了。关键时刻,临时救助和低保帮我家解了燃眉之急,国家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老彭爱人赵长纯激动地说。 原来,社区干部了解情况后,向双江镇政府、医保、民政等相关部门反映后,通过一站式结算,再加上民政临时救助,老彭原本需要花费18万多的医疗费用,最终只用了1.8万元。同时民政部门及时核查他家的经济状况,为其办理了低保和临时救助。“要说我们这个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这次得了癌症之后,用了很多钱。但是政府给我们减得多,我们看病算起来也没花多少钱了,为我们家减轻了很大负担。”老彭说。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由区民政局牵头在全区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双江镇和塘坝镇所有村居设立统一社会救助服务窗口,为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区民政局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兜底保障。 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是新时期赋予民政的神圣职责。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民政工作蓬勃发展,区民政局坚持以改善保障民生、服务社会为根本目标,抓重点、出亮点,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福利和民生专项事务管理等工作体系建设,全力助推我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 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