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新农人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兴力量,这些拥有新思维、新理念、新眼光的新农人,灵活运用手机拍摄视频、直播、售货。销售模式的创新,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唐乙平在果园直播。
唐乙平是米心镇的一名沃柑种植大户,他辛勤耕耘种植了230亩沃柑。眼下,这些沃柑已经迎来丰收时节,然而传统的销售模式不是“跑断腿”便是“喊哑嘴”,唐乙平深感效率低下且销售范围有限,如何打破这一困境,让沃柑走出米心镇,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去年年初,唐乙平开始接触网络直播带货这一新兴销售模式,他利用手机拍摄自家果园的风光,记录自己辛勤耕耘的瞬间,再通过直播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让他们直观地了解沃柑的品质和种植过程。“我经常自己也看直播嘛,网上的那些主播不用出门,在家或者在果园就可以把产品介绍清楚,看得人多,买的人也多,比起到处跑,方便好多哟!”唐乙平说,这种直接、真实的展示方式,让更多人更直观地看到了沃柑销售的源头,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
唐乙平正在直播推销柑橘。
通过直播和小视频介绍沃柑,唐乙平对自己的沃柑充满信心,他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等待买家上门,而是可以主动出击,将沃柑推销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
“其实直播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之前没有深入了解过消费者和市场,现在通过直播和看网友评论,我也在慢慢了解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再不断优化自己沃柑的品种和品质,让沃柑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口味。”唐乙平说。
尹慧玲探访竹编师傅。
在潼南,像唐乙平这样运用“新农具”的人不在少数——尹慧玲,桂林街道铁钉社区专干,帮助双坝社区农户龚乙峻直播卖萝卜,销往东三省、两广、上海等全国各地,销量上千吨;助力桂花社区吴春兰销出花椒、红薯粉上千斤;帮助倒树村农户谭丽萍直播销售李子、血橙、沃柑、脐橙等上千斤……
尹慧玲精心策划一场场农产品直播活动,将当地农户的萝卜、红薯、花椒、柑橘等优质农产品带到了直播间。她凭借亲切自然的直播风格、详细生动的产品介绍,以及背后对农产品品质的严格把控,成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让农户们真正做到了“线下丰收,线上增收”。
尹慧玲了解手工皮蛋制作流程。
为了更好地学习直播和网络运营的各项技能,去年11月14日,唐乙平和尹慧玲同时报名参加了区农业农村委组织开展的“2024年潼南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训班”。在这里,有很多和他们一样满怀热情和激情的“新农人”一起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以前都是自己‘埋头研究’,现在区里面组织专家免费给我们上理论课手把手教我们实操,感觉打开了新天地!”在培训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唐乙平和尹慧玲告诉记者,回去以后要改进直播方式,丰富拍摄手段,真正把互联网这个“新农具”用活起来。
互联网营销师正在给学员讲授拍摄技巧。
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整体素质高,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有了人力保障。国家把培育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对其作出安排。潼南作为农业大区,始终把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横向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要让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成效,选准培育对象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潼南区分校副校长刘霞向记者介绍,我区针对农业种植业产业发展中对引领性人才的需求,选拔有潜力、有基础的农业从业者,为他们提供涵盖农业产业规划、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全方位的培训课程,组织他们到农业发达地区的知名农业企业、产业园区观摩学习,与行业专家、成功企业家交流探讨,拓宽视野和思路,提升其产业引领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为我区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学员正在进行直播实践。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先后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等,累计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和种植大户、创业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等超过15000人,以满足农民理论知识、技术技能需求为核心,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努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条,使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锻造一支懂农业、会创新、爱农村、近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才能跑出‘加速度’。”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在助农兴农工作中,将把突出提高农民朋友的技术技能水平作为重点,继续立足农民朋友们的需求和希望开展各类培训,让他们学好、用好新农具,当好新时代的“新农民”。(全媒体记者 吕洁 刘城志)
【责任编辑 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