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巨科环保电镀工业园。
“以前总担心环保检查会影响生产进度,现在不一样了,区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人员不仅检查专业,还耐心指导改进,让我们心里特别踏实。”近日,我区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他的这番话,正是区生态环境局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监管方式的生动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在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明确了方向。为深入贯彻国务院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精神,落实重庆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系列部署安排,区生态环境局积极行动,在扎实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同时,稳步提升监管效能,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美丽家园,护航企业行稳致远,在擦亮区域生态环境底色的基础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服务好潼南区现代化建设“1132”体系架构,助力“涪江奔腾”计划,促进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
开展工业企业“治气”攻坚培训。
抓住“关键点”下足“硬”功夫
在科学制定实施年度监管计划的基础上,区生态环境局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强部门联合,避免对同一企业开展多次重复检查,切实提升监管工作“准度”。据工作人员介绍道:“我们通过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并及时公开检查结果,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干扰,确保监管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同时,加强部门联合,积极与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沟通协作,建立联合检查机制。“以前不同部门接二连三来检查,我们企业常常疲于应付。现在好了,生态环境局联合其他部门一起,进一次门就能查多项事,大大减少了对我们生产的影响。”某企业的行政主管王女士告诉记者。通过整合各部门检查事项,制定联合检查计划,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切实提升监管工作“准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据悉,区生态环境局多次动态调整区内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企业名单,将符合生态环境守法状况良好、吸纳就业能力强等条件的131家企业纳入正面企业清单管理。同时,实现环境监管“无事不扰”。杜绝简单粗暴“一刀切”关停整改措施,切实保护企业正当合法权益。
“2024年,我们对某公司进行现场执法检查时发现该公司存在‘未批先建’环境违法行为。但经核查,该公司建设期间尚未造成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后果,且于2023年12月25日停止了项目建设并承诺整改。我们依法按照相关法律文件决定对该公司免予行政处罚,为企业节省直接经济成本10万元。”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同时,我们通过限期整改指导,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回归合法经营轨道,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因罚致困’压力。”
此外,区生态环境局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对污染源自动监控、无人机、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平台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探索视频远程监管和第三方辅助监管的新环境监管途径,进一步提升非现场监管能力。2025年,依托固废系统对全区422家危险废物产生、转移、处置闭环管理机制,执行电子联单转移制度,推进一体化报表,帮助企业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识别危废管理薄弱环节,提高管理能力;共指导区内6家产废企业在全国危险废物鉴别信息公开服务平台开展危险废物鉴别工作,降低固废处置成本。
工作人员进行环境监测。
找准“落脚点” 下足“苦”功夫
探索分类精准管理模式,对守法企业加强信任、对重点领域强化监管、对特殊企业个性定制,以精准服务和分类施策为环境监管工作添“底色”。2024年至今,区生态环境局联合行业专家精准高效入企帮扶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共开展帮扶活动85次,帮扶企业840余家。
“他们的工作人员就像我们企业的环保顾问,定期来给我们‘体检’,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并解决环保问题。”一家化工企业的环保负责人说,“他们不仅指出问题,还会给出具体的整改建议和技术指导,让我们在环保方面少走了很多弯路。”
区生态环境局始终把保障企业生产运行和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作为出发点,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难点问题,同时变环境监管“事后查处”为“事先服务”,问需于企、问计于企,及时解决环保诉求,使监管不仅有严厉“力度”,更有服务“态度”。不仅要当好“店小二”,对企业进行“体检式”帮扶,督促企业提高环境监管水平,也要当好“宣讲员”,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理念、送标准”,明确环境监管要求,用好绿色低碳支持政策,帮扶指导企业开展重污染天气环保绩效分级,帮助大佛塑料公司申请中央大气资金253万元用于企业废气治理设施升级改造。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优化营商环境是我们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秉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服务质量和监管效能,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助力潼南区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
巨科环保电镀工业园厂区。
卡住“时间点”下足“快”功夫
探索环评“打捆审批”机制,让环评“打捆审批”成为服务项目落地的“加速器”。今年以来,区生态环境局主动靠前服务,提前为企业对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推动潼南区辖区都创(重庆)药业有限公司C01000511、QC01001333、QC51004573等3个中试项目包装成医药平台开发项目进行“打捆”审批,实现环评审批“一套材料、一次审批、一次批复”,为企业减负降成本,预计可节省费用约30万元/年。
“生态环境局的这项举措太及时了,为我们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让我们能更快地推进项目建设。”重庆巨科环保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说。
区生态环境局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应用,指导项目单位合理优化环评内容,免费提供所需的技术指引、监测数据、规划图件、环境功能区划图件等资料,减轻环评编制难度,减少项目环评编制成本和时间。“以前编制环评报告时,收集这些资料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生态环境局免费提供,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某企业负责环评编制的工作人员说道。
据介绍,区生态环境局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清理,编制政务服务标准化事项清单、实施清单、办事指南;建立“一次办结”目录,实施动态调整,不断扩大“一次不跑”“只跑一次”事项范围,形成覆盖行政审批、行政征收、行政裁决等领域涉企事项的“一次办结”机制。实行行政审批“首席代表”制,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一站式服务、并联式审批、一次性告之,确保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路。修订和完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把不得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不得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等事项纳入审查。实施建设项目跟踪、法律法规咨询、专业技术指导服务,帮助解决民营企业环保问题,全面提升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效率。全面清理烦扰企业的不合理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各类无谓证明,对无法律法规依据要求提供的证明一律予以取消。取消建设项目环保申报、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单位资质认定、建设项目环保试生产审批、建设项目环保设计备案、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等系列环保审批事项。全面推行环评审批全程网办,规范、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压缩项目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环评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压减到一半以上。2024年至今,区生态环境局共受理审批环境影响报告51件,其中以告知承诺制审批14件,登记表备案100件。(全媒体记者 陈俊霖)
【责任编辑 郭星】